二度梅(豫剧剧目)

来自戏曲百科

豫剧《二度梅》又名《杏元和番》,豫剧传统剧目,含折戏《重台》、 《渔舟配》、《花亭相会》。河南省戏剧研究所存有王凤真口述本。

越调、越剧、徽剧、湘剧、汉剧、滇剧、宛梆、评剧、上党梆子、同州梆子、山东梆子、河北梆子均有此剧目,京剧有《梅杏联芳》,川剧有《重台别》,秦腔有《阴阳笔》、《梅杏垛》。

剧目由来

之所以叫《二度梅》,是因为剧中有梅开二度的描述。事见清初天花主人《二度梅全传》、清石谈《两度梅》传奇、无名氏《二度梅宝 卷》及《二度梅》弹词。叙唐德宗时,陈杏元、梅良玉之父同朝为官,十分交好。梅家被奸相卢杞陷害,只有良玉隐名逃出,后被陈家收为书童。一日,正值梅花盛 开,陈父在花园设祭悼念亡友,狂风骤起,吹落满园梅花,杏元不胜感慨。当晚,良玉也来花园设祭,并题诗一首,祝祷梅花重开二度,父冤得雪。事为杏元察觉, 问知良玉是梅家后代,陈父遂将杏元许之。不料卢杞又害陈家,向德宗进谗,逼杏元出塞和亲,杏元悲痛欲绝,路经昭君庙,跳崖自尽,相传为昭君神所救,终与良玉团聚。

剧情简介

版本1:晚唐时期唐德宗时,山东历城县令梅奎(表字伯高),为官清正,提升吏部尚书,因得罪奸相卢杞被加罪名判斩抄家,只有儿子梅良玉侥幸逃跑了。梅良玉被高僧陈日高救回扬州报恩寺中。陈日高之弟陈日升被罢官回乡,隐居在家乡,寺内探兄时,买喜童(因梅陈两家相交很深,梅良玉怕连累陈家,就埋名隐姓叫喜童)回府养花,其间与陈日升的女儿陈杏元相识。腊月初二,乃梅奎忌日,梅花满院盛开。陈日升偕妻、子(春生)、女(杏元)摆案祭梅。忽然狂风大作,陈家后花园盛开的梅花纷纷落地,陈日升触景生情,在园里祭祀梅伯高,并产生了出家访道的想法。老夫人和孩子们劝阻他。风雨打落梅花之时,杏元、良玉哭跪求神,引得梅花二度开放,全家喜悦。梅良玉暗祭亡父,为婢女翠环听得禀报主人。陈日升问出真情,将杏元许婚,并准备择日为他们完婚。

此时唐朝正遭受异族侵略,卢杞既要媚外,又要陷害陈家。他竟然讨下圣旨宝剑,要陈杏元出塞和番。陈杏元为了保住全家人的性命,只得含恨忍辱离家而去,梅良玉和她的弟弟陈春生依依不舍地伴送着她。从江南到北国,送君千里终有一别。陈杏元路经邯郸,以望乡为名,与良玉同上丛台,尽诉未婚夫妻别离之苦,陈杏元赠钗寄情,梅良玉立誓报仇,两人惜别。夜晚,陈杏元寄身于昭君庙,她决心以身殉情,以身殉国。她从落雁岩上纵身跳下的一瞬间,王昭君神突然显灵,将其送至河南节度使邹伯符定州原郡花园,被邹妻收为义女。梅良玉化名穆荣做了邹伯符的幕僚,邹命穆荣(即梅良玉)赴定州传送家书。穆荣之金钗被杏元窥见。夫人得真情,终于与梅良玉团圆。

版本2:陈日升贬官归郡,回到扬州。报恩寺降香,见喜童(梅良玉)有养花之才,求胞兄(陈日高)相助,带回府中修园。腊月初二,乃梅奎忌日。满院梅花盛开,日升携妻子、儿(春生)、女(杏元)摆案祭梅,是夜风雪交加,打落梅花。日升悲极欲出家,杏元哭阻,姐弟求神,败花二度重开。喜童(良玉)佯称生父初二去世,求老爷赐下供品,书房祭父,陈家允之。良玉暗读祭词,被婢女翠环听见,唤来日升,问出真情,将女儿杏元许之。

演出版本

豫剧《二度梅》,戏中的《骂相》、《别府》两折甚是知名,通篇唱“非板”,无一话白,此二折戏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豫剧早期评出的“三鼎甲”中第二名司凤英曾灌唱片。1952年,王镇南整理出全本《陈杏元》。《骂相》、《别府》同年参加中南区戏曲观摩演出,王秀兰饰演陈杏元。1957年,安阳市豫剧团演出时韬整理本,崔兰田饰陈杏元,王香芳饰梅良玉。1958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过艺生整理本《丛台别》。河南省戏曲工作室存有王凤真口述抄本。

崔兰田当年演出时韬的整理本,删去了迷信成分的“舍身崖”,改变以陈杏元和番路经昭君庙,于舍身崖纵身自尽做尾声,增加了中状元、拿卢杞、梅良玉与杏元团圆的情节,使这出悲剧增加了“大团圆”色彩。另外,马金凤早期也唱过《二度梅》

戏曲唱词

戏曲唱词

戏曲演出

未收录本剧目演出信息,如果您有资料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