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樵

来自戏曲百科

高雪樵出身梨园世家,父亲高信庭是东北著名武生。《驱车战将》虽然是唐韵笙首创首演之剧目,但同在东北演出的唐韵笙看到好友高雪樵喜欢此剧,就赠本于高。高雪樵后又丰富了许多演技,三十年代带至上海露演一炮而红。这个戏颇不好演,因为对演员的要求很高,唱、打绝不能顾此失彼。服饰上的“软靠”特色,兵器上的“双头大戟”等都是对京剧传统道具的改革和创新。高雪樵首次到上海,在共舞台的四天戏码分别有《驱车战将》《铁公鸡》《广泰庄》《螺丝峪》。在《驱车战将》中高善于创新,他把原来扎长靠的南宫长万改为穿黑色乌绒的改良靠,这是由他妹妹设计的,他自己则设计了特大号的双头方天戟,以突出南宫的勇猛威武。《驱车战将》虽然归“唐派”节目,但现在流行的演法其实很多是高雪樵的特色。《驱车战将》分头、二本,前几年沈阳京剧院优秀演员常东演的只是二本中的一段。

筱高雪樵(高勇)是高雪樵的侄儿,得其真传所有剧目, 1963年从上海新民京剧团并入上海京剧院。五十年代末在新民京剧团挖掘传统节目的演出中,他的《驱车战将》《紫竹林》(武生俊扮于洪)、小王桂卿的《雅观楼》《四平山》无不倾倒上海广大观众。非常遗憾和不解的是这四出优秀传统节目的“南派”演法,至今不见有上海青年演员继承演出,这些剧目在《上海京剧志》中可是曾引以为豪的。

这里就要顺便说一说,除了“盖派”外,今天对其它许多的“南派武戏”还是不重视的,“盖派”只是“南派武戏”的一部分。我们习惯说“南派”“海派”,其实更应该称“外江派”。南下之前他们大多活跃在东北、河北一带,许多节目在当地其实已经演过,只不过到了上海等南方地区后为适应市场就增加更多火爆场面和精彩绝技,相对于“京朝派”更注重“武戏武唱”而已。我前面介绍的一段视频,是由上海一民间文艺团体纪念性录制的,题目因之有些夸张图像也欠清晰(这事本应由公家来做),内容除了精彩演出片段外还包括很感人的老艺术家晚年生活境况和感慨。记得之前武汉还有一位已去世的曾与高盛麟齐名的号称“出手大王”的外江派武生郭玉坤,他的绝技最终似乎也无人继承。希望京剧在一阵阵热热闹闹之余,今后能更加踏踏实实安排计划做好行将失传的流派和剧目的抢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