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兰(豫剧演员)

来自戏曲百科
豫剧《王金豆借粮》王秀兰

王秀兰(1925年~2010年5月13日)女,民权县人。豫剧祥符调名旦,“汴京三王”之首。

早年主要活动在豫西和陕西,曾跟常香玉合作演出,与小生之帝著名艺术家王素君及豫剧名旦王敬先长期合作近20年,被誉为“汴京三王”。

和陈素真、常香玉、司凤英、马双枝、史彩云、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姚淑芳、李景萼、桑振君被誉为豫剧十二大名旦。

王秀兰解放后以青衣为主,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陈妙常》的妙常,《借粮》中的嫂子,《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对花枪》中的姜桂芝,《红灯记》中的奶奶,《李双双》中的双双等。

个人经历

1925年王秀兰生于河南省民权县秦大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七岁上连年荒旱,姐姐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换来的几斗粮食仍不够家人活命。无奈只得拉棍要饭,逃难到开封。第二年夏天,父亲又病倒街头,无钱医治。母亲走头无路,将她以十块大洋的身价卖给马家当了童养媳。父亲端着女儿换来的汤药,愧恨交加,一命归天。

马家养母见王秀兰有付好嗓子,认定将来是棵摇钱树,就托人将九岁的她送入戏班学戏。王秀兰的奶师是民国初年开封义成班著名武生,艺名“羊羔”的杨吉祥。杨先生会戏二百余出,拿手戏有《七星庙》《反五关》《甘露寺》《草船借箭》等。杨先生不轻易收徒,见小秀兰嗓子条件好,毅然收她做了弟子。王秀兰从此成为义成班的随班艺徒,开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

杨吉祥教戏认真,要求严格。每天五更起床带着王秀兰去南城墙一带喊嗓子练功,晚上住戏后教她唱腔念白,给她排戏说戏,从未间断。王秀兰的启蒙戏是杨师傅的拿手《七星庙》,接着又学会了《大登殿》。年纪幼小的王秀兰认定学好戏就能吃饱饭的信念,刻苦练功,加之天子资慧,进步很快,很得师傅喜欢。七十多年后,年逾八旬的王秀兰回忆起当年,只是不住地说“那吃的苦啊……”,已非言语所能表达了。

好事多难,学戏刚满一年,杨师傅暴病而死,王秀兰不得已中止了在义成班的学习生活。随后她又拜师黄其祥(艺名黄大将)学戏一年。出师后,为了混碗饭吃,王秀兰到农村跑高台。一次在杞县唱高台,演出《大登殿》,王秀兰得到了台下看戏的祥符调前辈著名艺人、“杞县三亭”之一的王兰亭先生的赏识。

王兰亭原是富家子弟,颇通文墨,因酷爱戏曲,弃家下海从艺,是祥符调著名男旦,会唱会演,还能编能写,很受艺人爱戴。王老见她嗓音宽厚宏亮,扮戏端庄秀丽,做戏朴实大方,十分喜爱。竟步行九十里到开封找到马家,讲明来意。马家夫妇喜出望外,从此王秀兰拜在王兰亭膝下,后在逃难途中又被收为义女。

王秀兰学艺阶段的开封,名伶云集,其演出让王秀兰深受熏陶。马双枝的《皮袄记》,陈素真的《三上轿》,司凤英的《洛阳桥》,史彩云的《汾河湾》,男旦前辈张芳金(水上漂)的《担水桶》(即阴阳河)和金玉美的《抱琵琶》《秦香莲》等等,加上师父的严教,义父的倾囊而授,王秀兰奠定了坚实的祥符调根基。

开封沦陷后,王秀兰随义父逃难到了西安。1939年夏,刚满十四岁的她在火车站“国民市场”戏院以一出《反西唐》蜚声于西安城。这期间,王秀兰挂头牌演出了《反西唐》《三上轿》《玉虎坠》《抬花轿》《汾河湾》等。

为了广泛学习,提高自己的技艺,1940年夏王秀兰毅然放弃了头牌包银的身价,来到西安豫秦戏院,甘愿为常香玉当配角拉二套。二人合作长达四年,辗转于陕西、甘肃、河南等地,亲如姐妹,互相砥砺学习,配合默契。《秦雪梅》中,二人合演前后主角,《桃花庵》里常的窦氏,王的陈妙善,《西厢记》常演红娘,王演莺莺。当时的班里,名伶聚集。常香玉、汤兰香、马双枝、姚淑芳、宋淑云、曹子道、王金玉(筱火鞭)、马天德、赵锡铭等都是豫西调和祥符调的“好好”。两种声腔在舞台上争芳斗艳,让王秀兰领略了众多流派的艺术风采,她兼容并蓄,博采众家之长,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艺术。

在与常香玉的合作中,王秀兰掌握了豫西调深沉委婉的唱法,从常香玉、常香玉的父亲张凤仙那里汲取了营养。唱河南坠子出身的祥符调前辈马双枝平易近人,技艺高超。王秀兰尊她为师娘,每次马演出,王秀兰潜心学习她的行腔、吐字、拖韵、偷字闪板功夫。同样的一段唱,马双枝往往加上几个虚字、衬字,唱来别有风味,既不落俗套,又显得字乖嘴巧。王秀兰大受教益。她说“1956年河南省第一届戏曲会演,我在《王金豆借粮》里演嫂子,在唱腔处理上,把当年从马老师那里学来的东西用上了,效果很好,得到同行们的好评,自己还得到了一等奖。”

这时期王秀兰的主演节目有《凤仪厅》《三上轿》《三上关》等。

1945年9月,王秀兰和常香玉在宝鸡分手,回到开封,在快乐戏院(后来的和平剧场)演出。打炮的《西厢记》轰动开封,成为四十年代中州剧坛明星,也开始了创建自己艺术风格的历程。这期间,王秀兰主演了《西厢记》《玉虎坠》《二度梅》《蓝桥会》《贩马记》《秦雪梅》《孟姜女》《蝴蝶杯》《抬花轿》等戏,同班主要演员有彭海豹、张子林、郑兰波、张文凡、刘素真等祥符调名家。

1948年10月,开封解放。王秀兰苦尽甘来,开始了新的艺术征程。新中国的成立为她施展才华提供了肥沃土壤。她努力演出,积极排演新戏,拥护新政府,首先响应号召,参加剧团体制改制,由快乐戏院调入工人戏院(后来的相国寺剧场),成立了由市总工会领导的工人剧团,是开封艺员中最早参加新剧团的人员之一。

在工人剧团,王秀兰和前辈艺人张子林、冯焕卿(艺名洋人)、赵清和、杨金玉、高兴旺和后来的姚淑芳、王敬先、张桂花、陈慧秋、陈敏秋、王素君等长期合作,演出了《秦香莲》《陈胜王》《九件衣》《扫穴犁庭》《正气图》《洞庭英雄》《卷席筒》《小儿黑结婚》《不能走那条路》《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剧目,成为工人剧团的台柱子。

1950年王秀兰的《西厢记》就被灌成唱片。1952年代表河南参加中南区第一届戏曲会演,演出《二度梅》《柜中缘》,得到好评,荣获演员一等奖。子1952年开始,王秀兰和著名刀马旦、花旦王敬先和名小生王素君开始合作,结下深厚友谊,成为开封市豫剧一团(1956年工人剧团改制成立)的艺术中心,三位默契配合,演出的《天河配》《王金豆借粮》《陈妙常》大受欢迎。王秀兰被开封人亲切成为“我们的大宝贝”,三王和名丑高兴旺被合称“三王一高”,极受群众喜爱。

这一时期,《王金豆借粮》《陈妙常》被灌成唱片。1956年三王演出的《王金豆借粮》一举荣获河南省首届戏曲会演剧本、演出、演员四个一等奖,三位主演被誉为“汴京三王”。

王秀兰一生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舞台艺术形象。演得最多、最成功的有两类,一类是婀娜多姿的聪慧少女和端庄典雅的少妇,如红娘、崔莺莺、秦雪梅、刘翠屏、王宝钏、孟姜女、柳迎春等;一类是纯朴善良命运悲苦的下层劳动妇女,如秦香莲、崔金定、赵五娘等。中年以后,又在《对花枪》《忠良谱》《三关排宴》《杨门女将》中成功塑造了姜桂枝、岳母、佘太君等老旦形象。

2010年5月13日因甲状腺癌症复发治疗无效去世。

获奖记录

1952年11月14日,王秀兰荣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二等奖

1957年01月15日,王秀兰荣获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

1997年11月01日,王秀兰荣获浙江省第七届戏剧节·优秀表演奖

1999年12月30日,王秀兰荣获浙江省第八届戏剧节·表演奖

戏曲演出

  • 以上部分内容自动生成,如有错误欢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