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瑶卿

来自戏曲百科

王瑶卿,原名瑞臻,字稚庭,号菊痴。祖籍江苏清江,1881年出生于北京。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在梨园界被尊奉为“通天教主”。

王瑶卿的父亲为著名昆曲演员王绚云。他9岁从师田宝琳学戏,在三庆班从崇富贵练功。后拜谢双寿为师,同时向张正荃、杜蝶云学青衣和刀马旦。他19岁进福寿班,又向时小福、李紫珊(万盏灯)、陈德霖等名家求艺。23岁三进福寿班,同年被选为升平署外学民籍学生,时常进入清宫演出。1906年入同庆班,为谭鑫培所器重。1909年自己组班演出于丹桂园,改变了以往京剧舞台上以老生领衔的局面,形成独树一帜的王派,时人将他同谭鑫培并称为“梨园汤武”。

他是京剧花衫行当的创始人。他在继承前辈旦行表演艺术的基础上,首先突破京剧行当的严格分工界限,将青衣、花旦、武旦的唱、念、做、打融合一体,创造了“花衫”行当,在唱腔、表演、服装、化妆等方面,都作了大胆的改革。他的武功扎实,腰腿功夫稳练,刀马戏的武打出色,并且创造了不同于刀马旦的花衫打法,有稳、准、快、美的特点,《娘子军》、《金猛关》、《珍珠烈火旗》、《棋盘山》、《穆天王》等均极精彩。

唱工方面,他打破老派青衣的传统程式,改革和重新设计唱腔,使之优美富于变化。其唱工明丽刚健、遒劲爽脆,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如经他加工的《女起解》的八句反二黄、《汾河湾》的西皮原板、《三娘教子》的二黄三眼等,均成为沿传至今的唱腔。

他的念白纯正传神,注重分辩四声、尖团和软硬气口,尤擅京白。他的京白清晰柔和,独具特色,把口语化的台词念得有感情、有韵味,抑扬顿挫,悦耳动听,以《得意缘》、《樊江关》、《棋盘山》、《十三妹》等剧为代表。

他的做工细腻生动,在青衣戏中创造运用了面部表情、眼神、手势、身段、步法和水袖等新的表演方法,改变了传统“抱肚子”呆唱的模式。如《长坂坡》的抓帐的表演,即由王瑶卿首创。其他如《武家坡》的跑坡,《汾河湾》的进窑,《长坂坡》的跑箭和《失子惊疯》的疯步、袖舞等,也都在原有程式的基础上由王加工创造而成为旦行必备的特技。

王瑶卿的总体艺术风格是强调演人物,无论唱、念、做、打,均力求突出剧中人物的性格、感情,注意揭示人物的内心,因此所演人物丰满、真实,而且绝无雷同。他还对服装、扮相作了大量的改革,他首先于清末废除跷工,又改良《打鱼杀家》、《樊江关》、《穆柯寨》、《破洪州》等剧中的服装,结合人物身份和舞台美加以变化,例如创制了穆桂英所戴的蝴蝶盔等。

他还丰富了旗装戏的剧目和表演,不仅台步、身段等外部动作精美自然,更能各具身份、气度,如《雁门关》(饰萧太后)、《梅玉配》(饰韩翠珠)及《探亲家》、《坐宫》、《珠帘寨》、《万里缘》等,均成为后来演出的范本。

在传播京剧艺术方面,王瑶卿亦有重大的贡献,他主张转益多师,博采众长,能因材施教,一生曾为众多的京剧演员(包括四大名旦)设计唱腔与表演,发挥各类演员不同素质、风格的特长,做到因人设腔,因戏设腔。例如在《孔雀东南飞》、《白蛇传》、《牛郎织女》、《柳荫记》等新编剧目中,紧密结合情节、人物,不受句式字数的制约,创制了新腔,对京剧的乐句模式和唱腔的程式有较大的突破。

他46岁时因“塌中”而离开舞台,致力于戏曲教育事业。他一生从艺、授艺60年,世称“王派”,是清末以来传人最多、流布最广的旦行流派。他在戏曲教育方面堪称一代宗师,其入室弟子数以百计,主要传人除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之外,还有芙蓉草(赵桐珊)、筱翠花(于连泉)、荣蝶仙、徐碧云、王玉蓉、朱琴心、黄玉麟、程玉菁、黄咏霓(雪艳琴)、华慧麟、章遏云、于玉衡、刘秀荣、谢锐青等。梅兰芳曾说自己是“按他的路子完成他未竟之功的”。程砚秋扬长避短,创造“程腔”,是在他直接指导下完成的。

王派代表剧目有:《儿女英雄传》、《雁门关》、《混元盒》、《汾河湾》、《南天门》、《牧羊圈》、《珠帘寨》、《十三妹》、《福寿镜》、《荀灌娘》、《木兰从军》、《万里缘》、《娘子军》、《棋盘山》、《珍珠烈火旗》、《孔雀东南飞》、《玉堂春》、《穆柯寨》、《庚娘传》、《五彩舆》、《琵琶缘》等。另外,中国戏曲学校排演的《白蛇传》和中国京剧院排演的《柳荫记》均由他担任唱腔设计,其中倾注着他的心血,保存着王派演唱的精髓。

王瑶卿京剧旦行演员,京剧教师王瑶卿王瑶卿,男,京剧青衣、教师。在梨园界被尊奉为“通天教主”。原名瑞臻,字稚庭,号菊痴。祖籍江苏清江。其父为著名昆曲演员王绚云。

他9岁从师田宝琳学戏,在三庆班从崇富贵练功。后拜谢双寿为师,同时向张芷荃、杜蝶云学青衣和刀马旦。19岁进福寿班。又向时小福、李紫珊、陈德霖等名家求艺。23岁三进福寿班,同年被选为升平署外学民籍学生,时常进入清宫演出。1906年入同庆班,为谭鑫培所器重。1909年自己组班演出于丹桂园,改变了以往京剧舞台上以老生领衔的局面,形成独树一帜的王派,时人将他同谭鑫培并称为“梨园汤武”。

他46岁时因“塌中”而离开舞台,致力于戏曲教育事业,在戏曲教育方面堪称一代宗师,其入室弟子数以百计,主要传人除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之外,还有赵桐珊、于连泉、荣蝶仙、徐碧云、王玉蓉、朱琴心、黄玉麟、程玉菁、雪艳琴、华慧麟、章遏云、于玉蘅、刘秀荣、谢锐青等。梅兰芳曾说自己是“按他的路子完成他未竟之功的”。程砚秋扬长避短,创造“程腔”,是在他直接指导下完成的。

王瑶卿是—位颇具创造精神的艺术大家,他在继承前人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将青衣、花旦、武旦融合一体,创造了“花衫”行当,在唱腔、表演、服装、化妆等方面,都作了大胆的改革。他的京白,清晰柔和,独具特色,把口语化的台词念得有感情、有韵味,抑扬顿挫,悦耳动听。他的唱功明丽刚健,遒劲爽脆,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他还善于运用步法和水袖技巧表达人物特性,其靠功更是娴熟工稳,身手干净利落,并率先废除了跷功。

王派代表剧目有:《儿女英雄传》、《雁门关》、《混元盒》、《汾河湾》、《南天门》、《牧羊圈》、《珠帘寨》、《十三妹》、《福寿镜》、《荀灌娘》、《木兰从军》、《万里缘》、《娘子军》、《棋盘山》、《珍珠烈火旗》、《孔雀东南飞》、《玉堂春》、《穆柯寨》、《庚娘传》、《五彩舆》、《琵琶缘》等。另外,中国戏曲学校排演的《白蛇传》和中国京剧院排演的《柳荫记》均由他担任唱腔设计,其中倾注着他的心血,保存着王派演唱的精髓。出生:1881年9月29日,光绪七年(辛巳)八月初七日逝世:1954年6月3日,农历甲午年五月初三日人物分类京剧旦行演员京剧教师科班院校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旦行教师

王瑶卿,男,京剧青衣、教师。在梨园界被尊奉为“通天教主”。原名瑞臻,字稚庭,号菊痴。祖籍江苏清江。其父为著名昆曲演员王绚云。

他9岁从师田宝琳学戏,在三庆班从崇富贵练功。后拜谢双寿为师,同时向张正荃、杜蝶云学青衣和刀马旦。19岁进福寿班。又向时小福、李紫珊、陈德霖等名家求艺。23岁三进福寿班,同年被选为升平署外学民籍学生,时常进入清宫演出。1906年入同庆班,为谭鑫培所器重。1909年自己组班演出于丹桂园,改变了以往京剧舞台上以老生领衔的局面,形成独树一帜的王派,时人将他同谭鑫培并称为“梨园汤武”。

他46岁时因“塌中”而离开舞台,致力于戏曲教育事业,在戏曲教育方面堪称一代宗师,其入室弟子数以百计,主要传人除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之外,还有赵桐珊、于连泉、荣蝶仙、徐碧云、王玉蓉、朱琴心、黄玉麟、程玉菁、雪艳琴、华慧麟、章遏云、于玉衡、刘秀荣、谢锐青等。梅兰芳曾说自己是“按他的路子完成他未竟之功的”。程砚秋扬长避短,创造“程腔”,是在他直接指导下完成的。

王瑶卿是—位颇具创造精神的艺术大家,他在继承前人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将青衣、花旦、武旦融合一体,创造了“花衫”行当,在唱腔、表演、服装、化妆等方面,都作了大胆的改革。他的京白,清晰柔和,独具特色,把口语化的台词念得有感情、有韵味,抑扬顿挫,悦耳动听。他的唱功明丽刚健,遒劲爽脆,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他还善于运用步法和水袖技巧表达人物特性,其靠功更是娴熟工稳,身手干净利落,并率先废除了跷功。

王派代表剧目有:《儿女英雄传》、《雁门关》、《混元盒》、《汾河湾》、《南天门》、《牧羊圈》、《珠帘寨》、《十三妹》、《福寿镜》、《荀灌娘》、《木兰从军》、《万里缘》、《娘子军》、《棋盘山》、《珍珠烈火旗》、《孔雀东南飞》、《玉堂春》、《穆柯寨》、《庚娘传》、《五彩舆》、《琵琶缘》等。另外,中国戏曲学校排演的《白蛇传》和中国京剧院排演的《柳荫记》均由他担任唱腔设计,其中倾注着他的心血,保存着王派演唱的精髓。

出生:1882年9月18日,光绪八年(壬午)八月初七日

逝世:1954年6月3日,农历甲午年五月初三日

王瑶卿,原名瑞臻,字稚庭,号菊痴。祖籍江苏清江,1881年出生于北京。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在梨园界被尊奉为“通天教主”。

王瑶卿的父亲为著名昆曲演员王绚云。他9岁从师田宝琳学戏,在三庆班从崇富贵练功。后拜谢双寿为师,同时向张正荃、杜蝶云学青衣和刀马旦。他19岁进福寿班,又向时小福、李紫珊(万盏灯)、陈德霖等名家求艺。23岁三进福寿班,同年被选为升平署外学民籍学生,时常进入清宫演出。1906年入同庆班,为谭鑫培所器重。1909年自己组班演出于丹桂园,改变了以往京剧舞台上以老生领衔的局面,形成独树一帜的王派,时人将他同谭鑫培并称为“梨园汤武”。

他是京剧花衫行当的创始人。他在继承前辈旦行表演艺术的基础上,首先突破京剧行当的严格分工界限,将青衣、花旦、武旦的唱、念、做、打融合一体,创造了“花衫”行当,在唱腔、表演、服装、化妆等方面,都作了大胆的改革。他的武功扎实,腰腿功夫稳练,刀马戏的武打出色,并且创造了不同于刀马旦的花衫打法,有稳、准、快、美的特点,《娘子军》、《金猛关》、《珍珠烈火旗》、《棋盘山》、《穆天王》等均极精彩。

唱工方面,他打破老派青衣的传统程式,改革和重新设计唱腔,使之优美富于变化。其唱工明丽刚健、遒劲爽脆,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如经他加工的《女起解》的八句反二黄、《汾河湾》的西皮原板、《三娘教子》的二黄三眼等,均成为沿传至今的唱腔。

他的念白纯正传神,注重分辩四声、尖团和软硬气口,尤擅京白。他的京白清晰柔和,独具特色,把口语化的台词念得有感情、有韵味,抑扬顿挫,悦耳动听,以《得意缘》、《樊江关》、《棋盘山》、《十三妹》等剧为代表。

他的做工细腻生动,在青衣戏中创造运用了面部表情、眼神、手势、身段、步法和水袖等新的表演方法,改变了传统“抱肚子”呆唱的模式。如《长坂坡》的抓帐的表演,即由王瑶卿首创。其他如《武家坡》的跑坡,《汾河湾》的进窑,《长坂坡》的跑箭和《失子惊疯》的疯步、袖舞等,也都在原有程式的基础上由王加工创造而成为旦行必备的特技。

王瑶卿的总体艺术风格是强调演人物,无论唱、念、做、打,均力求突出剧中人物的性格、感情,注意揭示人物的内心,因此所演人物丰满、真实,而且绝无雷同。他还对服装、扮相作了大量的改革,他首先于清末废除跷工,又改良《打鱼杀家》、《樊江关》、《穆柯寨》、《破洪州》等剧中的服装,结合人物身份和舞台美加以变化,例如创制了穆桂英所戴的蝴蝶盔等。

他还丰富了旗装戏的剧目和表演,不仅台步、身段等外部动作精美自然,更能各具身份、气度,如《雁门关》(饰萧太后)、《梅玉配》(饰韩翠珠)及《探亲家》、《坐宫》、《珠帘寨》、《万里缘》等,均成为后来演出的范本。

在传播京剧艺术方面,王瑶卿亦有重大的贡献,他主张转益多师,博采众长,能因材施教,一生曾为众多的京剧演员(包括四大名旦)设计唱腔与表演,发挥各类演员不同素质、风格的特长,做到因人设腔,因戏设腔。例如在《孔雀东南飞》、《白蛇传》、《牛郎织女》、《柳荫记》等新编剧目中,紧密结合情节、人物,不受句式字数的制约,创制了新腔,对京剧的乐句模式和唱腔的程式有较大的突破。

他46岁时因“塌中”而离开舞台,致力于戏曲教育事业。他一生从艺、授艺60年,世称“王派”,是清末以来传人最多、流布最广的旦行流派。他在戏曲教育方面堪称一代宗师,其入室弟子数以百计,主要传人除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之外,还有芙蓉草(赵桐珊)、筱翠花(于连泉)、荣蝶仙、徐碧云、王玉蓉、朱琴心、黄玉麟、程玉菁、黄咏霓(雪艳琴)、华慧麟、章遏云、于玉衡、刘秀荣、谢锐青等。梅兰芳曾说自己是“按他的路子完成他未竟之功的”。程砚秋扬长避短,创造“程腔”,是在他直接指导下完成的。

王派代表剧目有:《儿女英雄传》、《雁门关》、《混元盒》、《汾河湾》、《南天门》、《牧羊圈》、《珠帘寨》、《十三妹》、《福寿镜》、《荀灌娘》、《木兰从军》、《万里缘》、《娘子军》、《棋盘山》、《珍珠烈火旗》、《孔雀东南飞》、《玉堂春》、《穆柯寨》、《庚娘传》、《五彩舆》、《琵琶缘》等。另外,中国戏曲学校排演的《白蛇传》和中国京剧院排演的《柳荫记》均由他担任唱腔设计,其中倾注着他的心血,保存着王派演唱的精髓。


王瑶卿(1881—1954)  清江浦(今淮安)人。现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原名瑞臻,字稚庭,号菊痴,艺名瑶卿,父亲王绚云是著名的昆剧旦角演员,清江浦同庆班的主角。光绪初年,他随班进京演出,即定居于北京。王瑶卿于光绪七年(1881年)出生在北京。他9岁开蒙学青衣,10岁丧父后在北京三庆班练武功,12岁学刀马旦,14岁正式登台演出《祭塔》。到22岁时,他青衣、花旦、刀马旦三行兼唱,在表演艺术上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花衫”行当,对《儿女英雄传》、《雁门关》、《混元盒》等戏目作了革新尝试。在此期间常与京剧名家谭鑫培、杨小楼联合演出,颇为谭鑫培推重。25岁时入同庆班与谭鑫培长期合作,所演的《汾河弯》、《南天外》、《牧羊圈》、《金水桥》、《珠帘寨》等剧,珠联璧合,名重一时。27岁,自己挑班,演出于丹桂园,重排和新编了《五彩舆》、《十三妹》、《木兰从军》、《琵琶缘》、《庚娘传》、《万里缘》等剧,在这些戏中充分发挥了他创造性的表演艺术才能,改变了京剧舞台上多年来生行领衔的局面,形成了风格清新、独树一帜的“王派”。由于他艺术上的创造精神,时人把他和谭鑫培并称为“梨园汤武”。王瑶卿在表演艺术上博采众长,承前启后,上承梅巧玲、余紫云之衣钵,下开梅兰芳、程砚秋之端绪,吸取前辈优点,打破行当限制。兼采青衣、花旦、刀马旦和昆曲旦行各功之长,创造了花衫的行当,对唱、做、念、打都进行了创造,丰富了京剧旦行的表演艺术手段。唱功上,他善创新腔,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做功上,善用步法和水袖技巧;念白上善用京白、韵白相间的“风搅雪”法,表现特定人物的神韵风采。王瑶卿能把生活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塑造出许多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王瑶卿晚年为《白蛇传》、《柳荫记》和《牛郎织女》设计唱腔,突破了七字句和十字句的规律,丰富了戏曲表演艺术的现实主义传统。王瑶卿46岁时,由于嗓音失润,不再登台演出,即以授徒为业,几十年如一日,努力不懈,堪称戏曲教育方面的一代宗师。由于他桃李满天下,以后的京剧界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多出其门下,如梅、程、荀、尚“四大名旦”,均曾从其问艺。他被京剧界誉为“通天教主”。新中国成立后,王瑶卿任中国戏曲学校校长。1952年,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予他荣誉奖状。

1881年9月29日,京剧表演艺术家王瑶卿出生

个人经历

  • 以下内容自动生成,如有错误欢迎反馈

1904年04月23日,王瑶卿陈德霖余玉琴介绍,进宫补去世的时小福之差,当了供奉。

1922年01月28日,程艳秋和声社,开始挑班演出。社长荣蝶仙,琴师穆铁芬,编剧罗瘿公,艺术指导王瑶卿

1945年11月02日,程砚秋在北京丰泽园饭庄收王瑶卿介绍的王吟秋为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