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民

来自戏曲百科

王天民(1913年~1972年)男,乳名天贵,字子纯,原籍陕西岐山,秦腔旦行演员,工闺阁旦。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

王天民唱做俱佳,尤以做功见长,善于细腻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运用娴熟的表演手段,刻画鲜明的形象。他的艺术被光为称赞,早年就有“面若满月,行若浮云,庄重而不呆板,活泼而不轻佻;喜怒哀乐,能合分际;其声若莺儿、若笙簧,唱工之娓娓动听,为本社历来所未有”的评论。

擅演剧目:《柜中缘》《会真记》《螟蛉案》《蜜蜂计》《复汉图》《肥水之战》《蝴蝶杯》《颐和园》《三知己》《盗虎符》《少华山》《夺锦楼》《黛玉葬花》等。

1952年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曾授予荣誉奖状。

王天民(1913—1972)秦腔演员。乳名天贵,字子纯,原籍陕西歧山人,出生于西安。易俗社六期学生,工花旦。幼年家贫,父为厨师。因无力就学,民国十三年(1924)十岁时入易俗社从艺。初习小生,教练党甘亭见其声音清亮,姿容曼妙,为旦行少有之才,即如获大宝竭力施教,让改学花衫。民国十五年,首出《柜中缘》,饰许翠莲,年十二岁,就轰动长安,以后几十年中一直是易俗社的领衔主演。他扮相俊秀,身段灵巧,嗓音甜美,唱腔柔腻,一段“许翠莲来好羞惭”的〔摇板〕,唱得别具情致,自然天成。主演《螟蛉案》、《蜜蜂计》,一跃而跻身于名角之林。《陕西易俗社简明报告书》称:王天民“面若满月,行若浮云,庄重而不板滞,活泼而不轻佻,喜怒哀乐,能合分际,其声若莺儿若笙簧,唱工之娓娓动听,为奉社历来所未有”,随后,还在《复汉图》、《淝水之战》、《蝴蝶杯》、《颐和园》、《三知己》、《盗虑符》、《少华山》、《夺锦楼》、《黛玉葬花》等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为秦腔舞台塑造了卢凤英、王素云、赛金花、尹碧莲、林黛玉等众多的少妇、少女艺术形象。民国二十一年,西安《新秦日报》举办的“菊部春秋”秦腔演员评比中,名列榜首。同年5月,西安还出刊了《王天民专号》,对他的表演艺术进行了专题评论。民国二十一年和二十六年,曾随陕西易俗社两度去北京演出,演《颐和园》等剧,亦轰动京师。《全民报》、《京报》、《大公报》著文说他是“天生丽质,声韵尤佳,身段自然美观”;“有砚秋之端丽,慧生之娇媚”,并赠以“陕西梅兰芳”的大名。

  王天民的表演贵在自然天成,从不做作,一生的得意之作有《柜中缘》、《蝴蝶杯》、《咏梅》等三出,人称王天民的“撒手锏”。演唱尽脱秦腔火爆之短,扮相讲究一个腻宇,身段讲究一个娇字,做工讲究一个细字,唱腔讲究一个柔字。他仪态文静,具有腼腆、羞媚的女性天资,每逢见人脸先发红,不曾开言说话,先露出含蓄的微笑。懂得因人因戏行腔用嗓,擅用舌尖音、鼻音、丹田音和喉音。善于运用眼睛和面部肌肉做戏,使眼睛会说话,面部能传情,演《蝴蝶杯?洞房》扮卢凤英,采用喜笑、畅笑、微笑等三种不同的笑姿媚态,借形传神,逼真地表现了一个少女初作新娘的浓情蜜意。观众无不击节称赏,有人作诗说:“全剧生色处,尽在三笑中”。此剧演出久成范例,各地纷纷效仿,至今仍无人能出于其右。

  王天民秉性敦厚,自律甚严,不尚时髦,尤重操守。整天把全部精力都用于学戏和演戏,连吃饭、走路,也要默念台词,想着如何做戏。早上四点钟就起来吊嗓子,练习唱工,有时可一直干到深夜。每次演出,喜欢提前进入化妆室,一面化妆,一面回忆戏情,从不和别人讲话,就是化好妆,也要继续静坐,全神贯注地酝酿情绪,一出台就变成戏中人,还能将脚色演活。五十年代后期,因患半身不遂,改行担任学生教练,照例每天天不亮起床,跛着腿来到学生宿舍,挨门呼唤学生起床练功。在练功场上,拄着拐仗,也要战战索索为学生们指导练功和教唱。

  王天民1950年赴北京参加了全国戏曲工作会议,1952年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获大会奖状。1972年于西安病逝,是年五十九岁。

个人经历

1924年进入易俗社第六期,初学小生,后改旦角,期间受业于党甘亭、陈雨农等名家,1926年出科登台,崭露头角。之后在西安担任剧社领衔演员近30年之久。

1932年在西安《新秦日报》举办的“菊部春秋”秦腔演员评比中,他也名列榜首,被誉为“陕西的梅兰芳”。

1934年和1935年录制《柜中缘》《黛玉葬花》等唱片。

新中国成立后,王天民曾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荣获大会奖状。

1972年于西安病逝,是年五十九岁。

获奖记录

1952年11月14日,王天民荣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奖状奖

戏曲演出

  • 以上部分内容自动生成,如有错误欢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