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菊隐

来自戏曲百科

焦菊隐(1905───1975) 原名焦承志,生于天津,五四运动前后,他行将小学毕业,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参加学生组织的新剧社,直到大学毕业,他一直从事校园文学、戏剧活动。1928年毕业于燕京大学。

1931年9月,参加筹办北平戏曲专科学校,此校后改名为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焦菊隐担任第一届校长。在校4年中,他对戏曲教育进行了改革,如实行男女合校体制;在戏曲和音乐传统专业课程以外,设置中文、中外史地、中国戏剧史及西洋音乐原理等课程,并对原有的传统课程提出了革新的要求。戏校为京剧界培养了一大批有卓越成就的表演艺术家。

1935年焦菊隐留学法国,1937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广西大学、广西教育研究所、国立戏剧专科学校、重庆社会教育学院、西北师范学院、北平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总导演。全国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回到祖国,在广西、四川一带参加救亡戏剧活动,并翻译了大量的高尔基和契诃夫的作品,以及左拉的长篇小说《娜娜》。抗战胜利后,他返回北平创办北平艺术馆,这期间他导演了话剧《夜店》和《上海屋檐下》。

1950年焦菊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老舍的话剧《龙须沟》,以完美的舞台艺术形象、鲜明的人物性格、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展示出现实主义舞台艺术的魅力。

1952年北京人艺建院时,他被任命为第一副院长兼总导演。在人艺,他前后导演了《龙须沟》、《虎符》、《茶馆》、《智取威虎山》、《蔡文姬》、《胆剑篇》、《武则天》、《关汉卿》等名剧。在《蔡文姬》中,不仅因为郭沫若在剧中将以往戏曲和其他文艺形式中的奸雄曹操,重新刻画为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风度洒脱的诗人,而且由于焦菊隐以精美的舞台表现形式发挥了剧作的文采诗情和磅礴的气势及浪漫主义色彩。《蔡文姬》的演出,标志着焦菊隐对戏曲传统艺术手法和美学原则的掌握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对“话剧民族化”的探索也已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他正在形成具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导演学派。

他治学严谨,勇于创新,是一位永无止境的探索者。他善于把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观点和艺术手法,融会贯通地运用到话剧艺术当中,从而创立了自己的导演学派。他强调以导演为核心的共同创造思想,主张演出集体必须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对剧本进行"二度创造",表演创作中不能忽视"心象"孕育过程,并以深入开掘和鲜明体现人物性格形象为创作目标。他善于把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观点和艺术手法,融汇贯通地运用到话剧艺术当中,从而创立了自己的导演学派。

作为杰出的戏剧家、教授和翻译家,焦菊隐在“十年动乱”中同样没有逃脱“四人帮”的迫害。一连串的迫害使这位孤苦的艺术大师感到心力交瘁,积郁成疾,他被诊断患了肺癌。

1975年2月28日,凌晨五时十八分,这位杰出戏剧家艺术家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但他留下的艺术光辉将永载中国戏剧史册,他的名字也将永远被他的家乡人民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