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辉县市豫剧团

来自戏曲百科

一.豫剧团简历:

河南省辉县市豫剧团成立于1946年。当初主要作用于宣传党的政策,活跃群众文化生活;1958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全省现代戏“试验团”剧团。现有职工60余人,常年坚持上山下乡或到周边省市巡回演出,多年来,坚持改革创新,在困境中奋进,在创新上发展,在剧目上下硬功,全团精神面貌蒸蒸日上,在晋、冀、鲁、豫等地演出,使经济效益和剧目质量获双丰收。

二.曾经的辉煌:

1985年、1990年两次参加全省戏剧大赛分别获“演出优秀奖”、“百花奖”及编剧、音乐设计、舞美设计、个人表演奖;1986年大型现代戏《弯弯的香木河》被省电台、电视台、全场录音、录像多次播放。1990年大型现代剧《高门楼、低门楼》获河南省第三届戏剧大赛二等奖。

2002年演出突现共产党员风采的大型现代剧《太行回龙》获省九届戏剧大赛银奖。

2002年获新乡市艺术精品创作奖。

2004年获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

2006年获全省县(区)级文艺团体戏剧大赛银奖。

2006年<<情系核桃园>>获河南省第九届小戏小品大赛二等奖。

以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范清荣艰苦创业的光辉事迹编排的豫剧《范清荣》,演出后群众和职工受到了教育,社会上获得了一致好评,并在2007年荣获新乡市五个一工程奖。

三.剧团职业的艰辛:

剧团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如今状况却不容乐观。剧团常年上山下乡演出,所到之处的危房,漏房是我们的临时住所,赤胸露背,端碗蹲餐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严寒酷暑中,演职员工日复一日在70多千瓦的聚光灯下唱,念,做,打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职业。曾记得在赶夜场的途中因交通阻塞,全体演职员工在零度以下的太行山大峡谷中蹲了一夜;曾记得几多演员在火热的夏天,顶着高温,穿着莽靠晕倒在舞台上;曾记得由于我们职业的特殊性,有几多演职员不能欢度蜜月,不能孝敬床前,却因常年不能按时就餐弄得是肠胃疾病缠身……一年中近九个月在餐风露宿中渡过,辛辛苦苦演出400余场的收入却不能维系剧团的正常业务所需…。。。

四.戏剧业的大环境局面:

当代戏剧,面临戏剧史上从未有过的奇特处境。奇就奇在台上振兴,台下冷清。

当代戏剧的实际状况,不能笼统视为戏剧衰败。准确地概括,当代戏剧的特征是观众 稀少。不是没好戏,而是戏再好,也少有观众上门。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当代戏剧家艰苦拼搏,勇敢探索,平心而论,台上确实有所振兴 。从剧本到演出,从内容到形式,从发扬传统到紧跟新潮,人 材辈出,好戏连台。为了争取观众,使尽千方 百计,却仍然改变不了门前冷落,与台上热闹形成反讽式对照。

五。造成大环境的原因浅析:

简而言之:当代戏剧观众稀少的根本原因,在于当代人生活方式、文娱方式的巨大变化。

戏剧的基本属性是剧场文娱、舞台艺术。观众须到剧场之内,舞台之下,与演出对面 交流。在信息时代之前,剧场舞台是人们文娱生活的重要场所,到台下看戏是人们的时 尚。千百年来,一以贯之,几度促成戏剧的黄金时代。直到二十世纪中叶,进剧场看戏 仍然是人们的时尚。可与剧场舞台艺术分庭抗礼的只有电影。而电影也须观众去到放映 场所才能观赏。影院与剧场同等,当时都有观众踊跃上门。电影再发达,也未夺走戏剧 的鼎盛春秋。但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新纪元,进入电视电脑时 代。当代人生活方式大改,文娱方式随之巨变,文娱场所必然转移。电视电脑的时代, 就是居室文娱,斗室文娱的时代。当代人坐在家里看电视,泡在网吧玩电脑,舒适自由 地饱览一切,用不着经常跑到剧场台下观看演出。而剧场舞台艺术的规律,又需要观众 到台下与台上对面交流。戏剧不同于影视,也不同于一切出版物。戏剧是三度创作完成 。一度创作,剧本;二度创作,排演;三度创作,汇同演出现场的观众参予来共同完成 。观众与演员对面交流,本来是舞台艺术的优势;过去这种优势如今反弹过来,成为舞 台艺术的致命弱点。普遍拥有电视电脑的当代人,决不会再象从前那样经常泡在舞台之 下参予戏剧的三度创作。尤其是现阶段十分浮躁的中国人,很难安心坐下来陪同台上演 员对面交流。我们一些专家只看到戏剧与观众直接交流是电视电脑不可取代的特色,却 没有看到这种特色正是舞台剧难以“拉拢”观众的根本原因。

当代戏剧的一度创作、二度创作都可与历代戏剧媲美;但三度创作——观众上座率, 无法与历代戏剧较量,更无法与时尚文娱竞争。时尚以居室文娱、斗室文娱为主;与之 辅助的,不是舞台艺术,而是另一极端——广场文娱。(球赛、体操、摇滚、人海庆典 、歌星大走穴之类)小则斗室,大则广场,浮躁的当代人爱走极端。中不溜儿的戏剧舞 台,俗称“一亩三分地”艺术,被小小斗室与巍巍广场挤压到时尚之外。

当代戏剧没有市场,却有赛场。戏剧市场很小,赛场很大。全世界最大的戏剧赛场在 中国。由政府主办,企业协办的各类戏剧节、艺术节、汇演、展演、评奖、颁奖,名目 繁多,剧目众多,就是观众不多。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的戏剧象当代这样在台上自我热闹 !

好心人纷纷献策,呼吁戏剧进入市场机制,构成文化产业。戏剧界遵命照办,实践多 年而收效甚微。戏剧为什么不象电视、电影、书刊、出版物那样与商品经济, 市场机制一拍即合?是因为戏剧本身不象电视、电影、书刊、出版物那样具有商品的 再生产力。再生产是利润的源泉,利润是商品的生命。影视、书刊、出版物,只要投合 市场,就可象滚雪球似地复制成不计其数的商品,达到所谓“一本万利”。然而,舞台 演出天生没有“一本万利”的繁殖力。舞台演出“一本”好戏,即使投合市场之需,也 只能一本一利。如要再获一利,就必须再演一场。付出万本才能获得万利。“万本万利 ”是商品之大忌。舞台演出这种性质,决定了戏剧的商品价值不高。即使在戏剧的黄金 时代,演出场次多,观众上座高,但经济利润仍然较少。我们建国以后,则由政府养戏。计划经济时期,养得戏剧几度繁荣。如今变 为市场经济,商品属性十足的影视、书刊、出版物,如鱼得水,迅速发展成强大的文化 产业。商品价值不高的戏剧,与商品社会很难融合。当代舞台演出,售票少,送票多, 送票也来者甚少。观众踊跃看演出,有之,也是个案;普遍演出是观众稀少。不演不赔 钱,少演少赔钱,多演多赔钱。甚至,戏越好越赔钱,不赔大钱不成好戏。

归纳起来,台上振兴台下冷清的原因多种。是荧屏时代,网络世界,商品社会,斗室 文娱,广场游乐,以及转型阶段人心浮躁等等多种因素,导致当代戏剧观众稀少。

一声叹息:现阶段不是戏剧的黄金时代。

两分辩证:不是戏剧的黄金时代不等于没有戏剧,更不等于戏剧必然消亡。

六。局部生机的市场调查与分析:

我们的思维方式爱走两个极端,或者万寿无疆,或者寿终正寝。其实,在鼎盛与消亡 之间,有很宽阔的弹性地带。戏剧独占百花魁的年代虽然不复存在,但也可以争取在强 手如林的百花园里保持一席之地。如果说,戏剧现状是总体有危机,某些局部尚有生机;在同属于戏剧大省的山西省,政府注意到戏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不容乐观,采取措施将大部分剧团列入财政全控,少部分剧团又进行财政支持,如壶关,高平,长治,陵川等剧团实行政府买单,剧团演戏,每场补助3000—5000元不等,按每年剧团演出400场计算,年收入最少120多万元,足以保证剧团的正常发展,从剧团业务开展上来看,每年夏天,山西仅仅晋东南一带就上去60—80个剧团,而河南当地的1-2个剧团也难以维持正常的演出市场,其中故然有气候影响的因素,据我们长期在山西 演出时的见闻获知,山西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主要是戏剧,庙会,八音会,以及各类体育竞赛。而我省当地的群众文化生活中除了偶尔的几次书画展外就只有麻将,扑克,加上各类迷信活动,山西诸县市的文化戏校办得是红红火火,而我们这儿戏校的表演专业几乎绝后,因为戏校表演,伴奏等专业的学生学习三五年还不一定能拿上舞台,拿不了多少工资,而舞蹈班的学生只要几个月,甚至个把月就能登台上“响器班儿”,每月拿上两三千元,而我团几十年工龄的老艺术家才拿一千多元工资,在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下,导致我县及地市戏校表演专业后继无人,从而导致剧团也后继无人。在我省闹得纷纷扬扬的法轮功邪教在山西却是闻所未闻,政府对群众文化的重视程度对当地的群众的干与效果可见一斑。由此我又想到由韩国申请“端午节”而引发网民们的声讨热,虽然端午节成了我国的法定节日,而由群众自己自发组织的龙舟赛又有几何?充其量不过有几个政府专门支撑的门面而已。联想到我们豫剧目前在河南可谓是遍地开花,可是随着这一代老艺人困顿生活的“身传言教”,当地戏校的后继无人,等若干年后“豫剧”是否又该象“昆剧”一样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对象?

七。剧团的生存展望提请深思:

如此推测戏剧以后的状况总体不会消亡,某些局部会淘汰;一部分剧团、一部分 剧种,会被无情的经济大潮淘汰;一部分勇于变革,善于变革的剧种、剧团、剧人,会 把大潮变为洗礼,在困境中自强,可能为戏剧争得一隅偏安。于卧薪尝胆中励兵秣马,熬过 人心浮躁的转型时期。但愿当人心澹定,文明成熟,社会更上层楼,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文 娱方式可能返朴归真,下一代人可能从电视电脑的网络之中分身出来,回归剧场,欣赏 舞台艺术。然而谁知彼时戏剧又安在否?

我们这一代戏剧人、受任于危难之际!

人类在,戏剧在!

我思变,故我在!

然而“百花齐放”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