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然

来自戏曲百科


李自然,女,长沙人,生于1941年。12岁学戏,考入湖南省湘剧团附设小演员训练班,受黄元和、萧金祥、王玉兰、桂希科等老师的谆谆教导和严格训练,在唱、做、念、打诸方面,打下了较扎实的功底,继承了《打猎回书》、《打机投水》等一批传统折子戏。1956年,尚未毕业,就随省湘剧团晋京,在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主席和中央领导演出了湘剧专场,她在《打猎回书》中扮演李三娘,因都是少年演员,受到中央首长们的喜欢与赞赏。 1957年毕业,进入剧团工作,先拜李霞云为师,不久李老师调戏校任教,便投到彭俐侬老师门下为徒。李自然戏路较宽,主攻青衣,兼演闺门、刀马乃至小生戏。经常上演的剧目,有正旦戏《琵琶记》、《白兔记》、《金印记》;闺门旦戏《拜月记》、《玉簪记》;刀马旦戏《拦马》、《闯王旗》;演过小生戏《红梅记》、《芙蓉传》等等。自然有一副天赋磁性的好嗓,很适合高腔的演唱,她发挥这一长处,主攻高腔戏。被观众和行家认可的好戏有《琵琶上路》之赵五娘,《打猎回书》之李三娘,《昭君出塞》之王昭君,《秋江》之陈妙常,《陈三两爬堂》之陈三两。这些戏多为彭俐侬亲自传授,无论咬字、行腔特别是“放流”干唱,颇得“彭派高腔”真谛。她还受到高腔泰斗徐绍清的栽培,绍老亲授的《雪梅教子》,一字一腔,一板一眼严格要求,直至唱好为止。这两位老师的精心教导,李自然说:“使我终身受益。” 1978年,李自然调湖南艺术学校(现艺术职业学院)担任教师,时彭俐侬是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她和庄丽君成为彭在湘剧科教学的得力助手,几年之功,培育出黄红、朱米、萧宁、廖静文等一批青年演员。后她一手教导的青年花旦徐娅芳,成为湘剧界第一个“读研”的演员。 在近半个世纪的演戏和教学生涯中,李自然在唱腔、表演方面,均有所革新。如《陈三两爬堂》陈三两的唱腔,是以“汉腔”和“青纳袄”、“解三酲”几支高腔曲牌连缀起来的,她没有按传统一般的唱法,借用了声乐的花腔高音,结合弹腔的唱法,在前后两处地方,增加了高亢的拖长音,以烘托当时的舞台气氛。在唱腔中多处采用,形成了颤音、顿音、气音、哭音等演唱技巧,融会到传统曲牌中去,使带字头的气流,通过咽腔、鼻腔,调动多种共鸣体的作用,听来低回婉转,细腻传神,把陈三两悲惨身世、坚强性格以及对胞弟恨爱交织的心情,层层揭示出来,收到很好的舞台效果。她和董少华合作的《秋江》,在保留本剧种特点基础上,借鉴川剧之所长,加强了江上行船的形体动作。如用云步圆场,表现一叶小舟在平稳中行进;用上踮步下坐盘来表现小舟的起伏颠簸;用直立圆场、矮步圆场来表现大浪来时的撞击;以云帚、云手带小跳翻身来表现人物心急如火的追赶。增加的诸多戏曲程式,使这出小戏更具舞蹈性和观赏性,渲染了陈妙常追赶心上人的灼热心情。 李自然演出的《拦马》、《昭君和番》,先后两次获省会演优秀青年、中年演员奖;在学生胡子斐、胡红英获“小梅花奖”时,她两次获“优秀指导奖”;2008年获得文化部授予的“中国艺术职业教育优秀教师”称号。编撰的《湘剧旦行唱腔研究》一书,即将在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年近古稀的李自然,受学院戏剧系的返聘,继续在湘剧科教戏,发挥余热。李自然,女,长沙人,生于1941年。12岁学戏,考入湖南省湘剧团附设小演员训练班,受黄元和、萧金祥、王玉兰、桂希科等老师的谆谆教导和严格训练,在唱、做、念、打诸方面,打下了较扎实的功底,继承了《打猎回书》、《打机投水》等一批传统折子戏。1956年,尚未毕业,就随省湘剧团晋京,在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主席和中央领导演出了湘剧专场,她在《打猎回书》中扮演李三娘,因都是少年演员,受到中央首长们的喜欢与赞赏。 1957年毕业,进入剧团工作,先拜李霞云为师,不久李老师调戏校任教,便投到彭俐侬老师门下为徒。李自然戏路较宽,主攻青衣,兼演闺门、刀马乃至小生戏。经常上演的剧目,有正旦戏《琵琶记》、《白兔记》、《金印记》;闺门旦戏《拜月记》、《玉簪记》;刀马旦戏《拦马》、《闯王旗》;演过小生戏《红梅记》、《芙蓉传》等等。自然有一副天赋磁性的好嗓,很适合高腔的演唱,她发挥这一长处,主攻高腔戏。被观众和行家认可的好戏有《琵琶上路》之赵五娘,《打猎回书》之李三娘,《昭君出塞》之王昭君,《秋江》之陈妙常,《陈三两爬堂》之陈三两。这些戏多为彭俐侬亲自传授,无论咬字、行腔特别是“放流”干唱,颇得“彭派高腔”真谛。她还受到高腔泰斗徐绍清的栽培,绍老亲授的《雪梅教子》,一字一腔,一板一眼严格要求,直至唱好为止。这两位老师的精心教导,李自然说:“使我终身受益。” 1978年,李自然调湖南艺术学校(现艺术职业学院)担任教师,时彭俐侬是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她和庄丽君成为彭在湘剧科教学的得力助手,几年之功,培育出黄红、朱米、萧宁、廖静文等一批青年演员。后她一手教导的青年花旦徐娅芳,成为湘剧界第一个“读研”的演员。 在近半个世纪的演戏和教学生涯中,李自然在唱腔、表演方面,均有所革新。如《陈三两爬堂》陈三两的唱腔,是以“汉腔”和“青纳袄”、“解三酲”几支高腔曲牌连缀起来的,她没有按传统一般的唱法,借用了声乐的花腔高音,结合弹腔的唱法,在前后两处地方,增加了高亢的拖长音,以烘托当时的舞台气氛。在唱腔中多处采用,形成了颤音、顿音、气音、哭音等演唱技巧,融会到传统曲牌中去,使带字头的气流,通过咽腔、鼻腔,调动多种共鸣体的作用,听来低回婉转,细腻传神,把陈三两悲惨身世、坚强性格以及对胞弟恨爱交织的心情,层层揭示出来,收到很好的舞台效果。她和董少华合作的《秋江》,在保留本剧种特点基础上,借鉴川剧之所长,加强了江上行船的形体动作。如用云步圆场,表现一叶小舟在平稳中行进;用上踮步下坐盘来表现小舟的起伏颠簸;用直立圆场、矮步圆场来表现大浪来时的撞击;以云帚、云手带小跳翻身来表现人物心急如火的追赶。增加的诸多戏曲程式,使这出小戏更具舞蹈性和观赏性,渲染了陈妙常追赶心上人的灼热心情。 李自然演出的《拦马》、《昭君和番》,先后两次获省会演优秀青年、中年演员奖;在学生胡子斐、胡红英获“小梅花奖”时,她两次获“优秀指导奖”;2008年获得文化部授予的“中国艺术职业教育优秀教师”称号。编撰的《湘剧旦行唱腔研究》一书,即将在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年近古稀的李自然,受学院戏剧系的返聘,继续在湘剧科教戏,发挥余热。


李自然(1941~ )女,二级演员。湖南长沙人。12岁习艺,师承彭俐侬、黄元和、肖金祥、桂希科、王玉兰。继承了《琵琶上路》《拜月记》《赠剑》《白蛇传》《打猎回书》《蝴蝶媒》《三打白骨精》《大破天门阵》《八戒闹庄》《打机投水》等一批优秀传统的折子戏。

1957年从省湘剧团附设演员培训班毕业后,进入湖南省湘剧院工作,主攻青衣,兼演闺门旦、刀马旦乃至小生戏,常演出的戏有《拜月记》《琵琶记》《金印记》《玉簪记》《白蛇传》《闯王旗》等。1959年参加全省第三届戏曲汇演,在《大破天门阵》中饰演杨八姐获优秀青年演员奖。1960年参加全省首届青年演员汇演,以《昭君出塞》获优秀青年演员奖。1978年调入湖南省艺术职业学校任教,先后担任了湘剧专业多届学生的教学工作和省艺校湘剧科副主任和支部书记等工作,先后培养旦行演员近200多名。至今仍有大部分活跃在省市戏剧舞台上。在演出实践与湘剧教学中,整理编写了《湘剧旦行唱腔教材》。2009年被文化部,中国艺术教育委员会授予“改革开放三十年全国艺术教育”优秀教师。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小梅花优秀指导奖。退休之后,仍坚持湘剧艺术的传承。2015年,被评定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湘剧(彭俐侬表演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