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市锡剧团

来自戏曲百科

张家港锡剧团前身是沙洲县锡剧团,该团一直坚持农村的演出,近年涌现出了如《巧云》等获得文化部大奖的剧目。著名演员有高惠法等。

  一往情深系乡亲

  “只要群众爱看,我们就比什么都高兴。”

  锣鼓锵锵,管弦切切,在两辆卡车搭成的舞台上,演员们动情的表演、委婉甜润的唱腔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台下千余名观众。虽然初冬的夜寒气袭人,但观众仍兴致勃勃。这就是张家港市锡剧团送戏下乡的一个镜头。

  团长高惠法,这个当年唱火了“彬彬腔”的梨园小生,如今已年届不惑。近几年来,他带领着锡剧团的40多名队员,走遍了港城的村村镇镇,每年下农村演出近200场次。

  剧团出行最多的是农村,吃的是粗茶淡饭,睡的是三五元的旅店。碰上没有旅店的偏远乡村,他们就铺开自带的被褥,把道具箱一拼,睡在简陋的舞台上。有时一天演出两场,演员们每人才拿10元钱的补贴。

  艰辛和劳累自不必说,但演员们却从不叫一声怨,因为他们都知道,来看戏的都是淳朴的乡亲,而乡亲们的心里有着太多浓郁的乡情。

  青年演员董红怎么也忘记不了,在德积演出时,大娘大嫂往她怀里塞鸡蛋和红枣,还有一张张朴实的笑脸;高膺,曾被蒙蒙细雨中看戏的乡亲们的执著感动得流下泪来。演员们还难以忘记,在南沙镇占文村演出时,万余名观众赶来看戏的盛况,以及10多位提前五六个小时就在风中等候的耄耋老人,还有在大新镇演出时,一位硬是让儿女找着藤榻来到戏场的大娘……

  剧团所到之处,就像春风吹过原野,唤起了乡亲们对美的渴望,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像是在庆祝隆重的节日,乡亲们的欢歌笑语久久回荡。

  “因为喜爱,我们大家走到一起”

  锡剧,这种儒雅的江南清韵曾有过骄人的辉煌,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观众流失也是不争的事实。不少县市的锡剧团面临瘫痪、解散的局面。然而在张家港,因为有着这样一批深深痴迷于锡剧艺术的队员们,终于没有使锡剧曲终人散,反而焕发出勃勃生机。

  今年44岁的副团长李月华是国家二级琵琶演员,自从16岁考取小京班,就开始了她“颠沛流离”的演艺生涯。“这么多年来,我已经习惯把剧团当成家了。”李月华说出的是滚烫滚烫的真心话。而演出队里,忘我奉献的又何止李月华一个。糜建平,这位剧团里的二胡演奏员,1993年父亲去世时,正赶上剧团带着大型现代锡剧《巧云》在福州参加全国性的调演。他把一个永久的遗憾深深地埋在心里,按时启程参加调演。队员中谁都能说出几段感人的故事。

  “我们知道,继承和发扬锡剧艺术任重而道远。”

  这些年来,剧团在坚持送戏下乡的同时,还不断推出精品佳作。他们创作的大型现代锡剧《不是父亲的父亲》、《巧云》、《未了情》、《金盾情》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戏剧节中获得大奖,其中《巧云》还演到了中南海,不仅受到中央领导、文化部领导的称赞,还让省市级剧团的同行们刮目相看。去年,苏州市文化局授予他们“优秀剧团”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