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仁玉

来自戏曲百科

孙仁玉 秦腔剧作者 孙仁玉孙仁玉,男,秦腔剧作者。名瑗,字仁玉,祖籍陕西临潼。

家境贫寒的他16岁被聘为私塾教师,后考入陕西泾阳书院,受到具有维新思想、提倡科学的学者刘光贲的影响,并加入同盟会。清末中举却无心仕途,先后担任陕西宏道高等学堂、省立中学、女子师范等学校教师。在受聘担任陕西修史局修纂时,与李桐轩发起创办易俗社,并垫资700两白银作为办学经费。他力主易俗社以排演新戏为主,剧社成立仅一个月就创作出提倡妇女放脚的《新女子顶嘴》,易俗社首演《将相和》更是影响深远。

孙仁玉共编写大小剧本160多个,其中除36个大本戏外,余者均是折子戏。《青梅传》、《复汉图》、《柜中缘》、《将相和》、《镇台念书》、《看女》、《白先生看病》、《新小姑贤》、《鸡大王》等是他的代表作。

孙仁玉以教书写戏为乐,生活简朴,仗义疏财,爱惜人才。1934年7月14日,孙仁玉因患脑瘤在西安病故,易俗社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和追悼活动,梅兰芳等全国戏剧界著名人士敬献了挽联。出殡时,西安数万群众站在马路两旁为他送行。出生:1872年,同治十一年(壬申)逝世:1934年7月14日,农历甲戌年六月初三日人物分类秦腔 剧作者


陕西易俗社 ;秦腔

  孙仁玉(1872—1934)秦腔剧作家、戏曲活动家。名瑗,字仁玉,陕西省临潼县人。清末举人。世代务农,家境清苦。幼时曾在本乡私塾读书,受到启蒙老师王大典的培养和教育。十六岁时就被聘为塾师,一边教书,一边读书。后考入陕西泾阳味经书院,继续深造四年,深受提倡科学、具有维新思想的刘光贲(别号古愚)老师的影响。“绝意仕途,潜心教育”此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先后任陕西宏道高等学堂、省立中学、女子师范、第一中学、第三中学等校教员,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后,曾与多人创办雨金小学和西安民立中学,担任董事兼教员。此外,还任过陕西省都督府修史局修纂、政治讲习所斋务主任等职。   辛亥革命激发了孙仁玉的爱国思想和改革社会的愿望,他想用自己的笔从戏剧入手,补社会教育的不足。他认为“社会教育其感人最深,谱及最广者莫如戏曲”。民国元年(1912)夏,他在修史局任修纂时,与总纂李桐轩首创陕西易俗社,并垫资七百两白银作为开办费。为了起到移风易俗的教化作用,他主张剧社主要应编演新剧目。剧社成立一月后,他首先写出了倡导妇女放脚的《新女子顶嘴》,后又写出了国难当头贵在以和的《将相和》,首场演出,观众如潮,月余不衰。第一炮打响,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此时他身兼二职,一边于西安东关龙渠堡民立中学任教,一边兼任易俗社评议长、社长等职,并专事新剧创作。他善于相兼而行,将教学安排于白天,晚上办理社务和创作。孙家住许士庙街,离民立中学十余里。每天天不亮起床,吃点早饭,带点馍,提上镜镜灯,拄着拐棍,步行到学校上课。晚上镜镜灯又伴随着他回家。走在路上构思新戏,经常边走边小声说着或哼着,有时手还比比划划,有时独自发笑,有时又独自发怒,路人常好奇地看着他,以为他有神经病。回家吃完晚饭,就写戏,或提上镜镜灯去易俗社处理事务。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推敲戏词,觉得可以了,便赶快披衣而起,伏案疾书。民国十八年冬,天气大寒,陕西又连年大旱,薪金微薄,无力购买木炭,晚上写戏,常是叫家人把炕烧热,爬在炕桌上写作,墨冻了,放在炕上暖一暖,笔冻了,用嘴呵一呵,手冻了,搓一搓。   孙仁玉治学勤奋,在易俗社剧作家中,他的剧作最富。二十几年中,共编写大小剧本一百六十多个;本戏三十六个,其余均为折戏。其内容,既有描写国家兴亡的政治历史戏,也有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平民百姓人情风俗的时装戏;其形式有悲剧,有喜剧,还有滑稽戏。在本戏中,影响较大的有《青梅传》、《复汉图》、《大婚姻谈》以及《商汤革命》、《武王革命》、《玉麒麟》、《五台案》等。《青梅传》据《聊斋》改编,写聪明美丽的丫环青梅,不满于主人的嫌贫爱富,勇于仗义助人的故事。《复汉图》为连台本戏,包括《昆阳战》、《灭莽记》和《干河北》,写刘秀平定王莽之乱,恢复汉室的历史故事;规模宏大,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生动,富有传奇色彩。   最能代表孙仁玉创作特色的,是他的小戏。如《将相和》、《三回头》、《镇台念书》、《柜中缘》、《看女》、《新小姑贤》、《若耶溪》、《白先生看病》、《鸡大王》等,大多数话跃在舞台上,成为秦腔保留节目。这些小戏,或写夫妻争吵,或写兄妹打架,或写婆媳矛盾,或写后母虐子,或写骗人钱财,虽然撷取生活中某些小事,但是反映了封建社会家庭乃至社会的大问题,表现了作者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思想的理想。且构思巧妙,语言雅俗共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喜剧风格。   孙仁玉主张写历史戏,不是为演历史而去写历史,而是为当时的斗争服务,用封建历史来反对封建社会。他编写的《昆阳战》、《商汤革命》、《武王革命》等戏,就是将封建暴君的丑恶灵魂再现于舞台之上,以此来鞭挞揭露封建社会。他还借历史上的进步人物来宣扬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若耶溪》、《忠臣箭》等剧,就是通过爱国人士的形象,怒斥当局卖国投降的败类行径,痛快地表达了炎黄后裔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心声。   仁玉生活简朴,常以布衣生活为乐,不求富贵与功名。民国十四年,他的一位同乡,为改变他的生活困境,委以禁烟局长之职,对这可以大捞一把的肥缺,他却以“能力不够”为辞,再三谢绝。有人说他是放官不做的大傻瓜,他说“我编戏教书对社会有好处”。   仁玉善为人师,爱惜人才,素有德名。民国五年,因时局变化,易俗社被迫中止活动,学生暂行解散,每人发给些许路费让其回家。仁玉于心不忍,又从自己微薄收入中择优予以资助,使学生深受感动。民国十五年,河南军阀刘镇华撤退西安时,易俗社小生康顿易被军队裹挟而去,其父哭诉于孙仁玉,孙即拿出私款作盘费,让其到河南寻找孩子,归来后还在生活上给予帮助。   民国二十三年七月十四日,孙仁玉因患脑瘤病逝,陕西易俗社及西安市人民为其举行了盛大的殡葬仪式。三个月后,即是年十月二十一日,又于易俗社露天剧场举行了追悼活动,梅兰芳送来的白绫,写有“伶名不朽”四个大字,当晚易俗社还演出了孙仁玉的《看女》、《柜中缘》、《三回头》等六出戏。以悼念他对易俗社的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