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水

来自戏曲百科

周海水(1894—1964年),男,豫剧生角。河南省荥阳县王村乡韩村人。幼年进密县小八班学戏,科满留班。后曾到密县超化窑大二班、小二班、太乙老班、白寨新太乙班等处搭班。初主演丑角,后来因嗓音高亢、清脆动听而改须生。到了40岁,他成了豫剧界的一介名流。当时,周海水与荥阳的张同庆、贾峪的张小乾、密县的张福寿,合称河南梆子豫西调“四大须生”。

他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独特的豫剧须生表演声腔艺术。其唱腔讲究“三分唱、七分白”。念白时抑扬顿挫,唱腔则用豫西调的“下五音”,吐字清,腔调润、喷口准确脆拔,富有力度。其表演绝技甚多,最拿手的“气死功”,瞬间昏倒,形象逼真。于“豫西三张”之外独辟蹊径,自成一派,时号称“一周三张”,并被豫剧界誉为“须生泰斗”。


周海水,男,豫剧生角。河南省荥阳县王村乡韩村人。

幼年进密县小八班学戏,科满留班。后曾到密县超化窑大二班、小二班、太乙老班、白寨新太乙班等处搭班。初主演丑角,活跃于豫西舞台,后改须生。他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独特的豫剧须生表演声腔艺术。其唱腔讲究“三分唱、七分白”。念白时抑扬顿挫,唱腔则用豫西调的“下五音”,吐字清,腔调润、喷口准确脆拔,富有力度。其表演绝技甚多,最拿手的“气死功”,瞬间昏倒,形象逼真。于“豫西三张”之外独辟蹊径,自成一派,时号称“一周三张”,并被豫剧界誉为“须生泰斗”。1928年他还在郑州创办“太乙班”,集各路演员为一炉,打破门户之别,影响甚大。后又筹资兴建“长发戏院”。1930年他与胞兄周银聚(名武生)合作,创立科班,聘请名师贾锁、李金成、许玉川、玻璃脆(高保泰)等,致力于戏曲教育事业,冲破世俗偏见,开始招常香玉、汤兰香等大批女生入班,拜其门下。1935年11月,他率领全班人马第三次东进开封,一举成功,从此打破了豫西调演员难以在开封立脚的局面。1936年底,他又率太乙班西征长安,将豫剧艺术传播至西北。其杰出的活动,组织、管理能力,曾使豫剧人才迭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号称“十八兰”的毛兰花、崔兰田、王兰琴、郭兰玉、秦兰花、车兰玉、马兰凤、范兰荣、李兰菊、罗兰梅、陈兰荣,汪兰巧等一批女演员脱颖而出,在全国各地豫剧舞台夺芳争艳。1955年周海水进荥阳县豫剧团,1956年调开封地区豫剧团,1962年以《清风亭》一剧参加了河南省名老艺人会演。

个人经历

周海水原籍是河南省上蔡县,光绪末年,他的父亲周马成因为家贫妻亡,领着自己的三个儿子往北讨生,最后到了汜水县韩村(今属荥阳市王村镇)落户。

1928年他还在郑州创办“太乙班”,集各路演员为一炉,打破门户之别,影响甚大。后又筹资兴建“长发戏院”。

1930年他与胞兄周银聚(名武生)合作,创立科班,聘请名师贾锁、李金成、许玉川、玻璃脆 (高保泰)等,致力于戏曲教育事业,冲破世俗偏见,开始招常香玉、汤兰香等大批女生入班,拜其门下。

1935年11月,他率领全班人马第三次东进开封,一举成功,从此打破了豫西调演员难以在开封立脚的局面。

1936年,两次到开封演出,与祥符调艺人张子林在省城开封合演《收吴汉》,使不同风格的演唱方法和表演技巧,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年底又率太乙班西征长安,将豫剧艺术传播至西北。

1938年,周海水为解决难民子女生活问题,在郑州杜岭中街路南的一座小院里,建成“太乙新班”,招收学徒,传授技艺。

1955年,周海水进荥阳县豫剧团。

1956年,周海水在汇演大会上展览演出《清风亭》。

1956年,调开封地区豫剧团。

1962年,以《清风亭》一剧参加了河南省名老艺人会演。

1964年10月11日,病死于郑州杜岭中街寓所,他的灵柩由其门徒和豫剧界的同仁百余人护送安葬于老家荥阳韩村。

主要贡献

20世纪30年代,周海水开创了不同地域风格的大融合,推动了豫剧的发展。豫剧过去的念白多是地方方言,无韵味,周海水吸收京剧里演唱、道白、做工方面的精华,融会在豫剧里面,首创了“豫剧京白”。他的念白抑扬顿挫,喷口音合度自然,富有力度,唱腔为豫西调的下五音。周海水还常请人改进剧情,剔除糟粕,精炼戏词,不断完善剧本。

其杰出的活动,组织、管理能力,曾使豫剧人才迭出。三十年代末,号称“十八兰”的毛兰花、崔兰田、王兰琴、郭兰玉、秦兰花、车兰玉、马兰凤、范兰荣、李兰菊、罗兰梅、陈兰荣,汪兰巧等一批女演员脱颖而出,在全国各地豫剧舞台夺芳争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