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戏

来自戏曲百科

【黄龙戏】创建于1959年,是流行于吉林省长春市所属农安县的一个新剧种,因该县系辽金时代的“黄龙府”,故得名。黄龙戏是以东北皮影戏音乐为基调,并吸收民间音乐而形成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广泛群众基础的剧种。1959年1月编演了大型剧目《樊梨花》,次年9月公演时获好评,新剧种受到肯定,1960年9月命名黄龙戏。2008年,黄龙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特点】

黄龙戏产生之初,只有小生、小丑、小旦三行。后在实践中,充实了刀马旦、老生和老旦。音乐主要分生、旦、丑行当唱腔、表演及化妆、服装等基本上依照京剧的路子。它的唱腔音乐以当地流行的“本地皮影”为基调,吸收了东北大鼓、太平鼓和民间小调的精华,融为一家,形成独具特色和唱腔的黄龙戏。东北皮影戏又被称作“此地影”、“照条儿”,它还包括内蒙古东部的“边外影”和“双城影”等,约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在表演形式上,东北皮影戏和河北省的“乐亭影”大致相同,但在唱腔上却带有独有的东北地方音乐的特点。由于东北皮影的唱腔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板腔格式特点,行当表演上的分腔也比较清楚,因而为创建黄龙戏新剧种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唱腔:黄龙戏的唱腔音乐属于板腔体式,可以分为南腔和北腔两种。其中南腔以吸收辽宁、冀东影调的成分较多;而北腔则以吸取吉林、黑龙江影调的成分为较多。黄龙剧在当时创腔的时侯,采用了以下三种办法:一、对皮影戏音乐中原有的曲调,根据剧中人物的需要尽量加以利用;二、对那些不足以完成塑造人物音乐形象的曲调,则主要吸收东北大鼓、单鼓和其他民间音乐来加以补充;三、对戏曲中必不可少的、而在皮影戏音乐中又无法提供的那些部分,则采用从京剧、评剧等大剧种中借鉴、吸收。在黄龙戏的发展实践中,最终逐渐形成了慢板、慢三眼平板、快平板、流水板、滚板、散板、搭调、尖板、溜板、锁板等诸多不同的板式。黄龙戏又根据传统的称呼区别,按唱段与感情,分为思量出子、惆怅出子,欢喜出子、夸奖出子、悲调、数落唱、叠落唱;按照各剧种的字数、音节、辙韵的不同,又分为五字赋、七字锦、三顶七、十字锦、硬折、垛口句、啰嗦句等。在各种行当中,黄龙戏以老生、小花脸、花旦、青衣的唱腔个性比较鲜明。

乐器:黄龙戏的伴奏乐器以改革高胡(领奏乐器)、四胡、三弦为主,另有二胡、中胡、扬琴、笙、大提琴、倍提琴、琵琶、中阮、竹笛、唢呐等。其中的改良高胡系根据皮影戏高胡改革而成,以桐木板代替原来的蟒皮,使得发音既保持了高胡的响、亮、脆的特点,又克服了原先音量窄的缺点,伴奏效果较好。黄龙戏的打击乐器与评剧的武场伴奏的乐器基本相同。

表演:黄龙戏的表演上主要是借鉴京戏和评剧的表演程式,并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提炼了不少表演动作,使得其在表演、音乐、服装和人物造型等方面都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基本上形成了本剧种的特点,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有一定成就的演员。黄龙戏在产生之初,只有小生、小丑、小旦三行,后来在几年实践中,逐渐充实了刀马旦、老生和老旦。音乐也主要分生、旦、丑行当唱腔。表演及化妆、服装等,基本上依照京剧的路子。黄龙戏这个戏种目前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国剧”尚不景气的今天,它的发展需要更多力量的支持。在黄龙戏正在力图复兴这个特定的时期,及时抢救黄龙戏研究的资料,尽快地搜集第一手的文献资料,采访黄龙戏剧组演员,保护关于黄龙戏的研究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其次是对黄龙戏的演出音像资源进行观摩研究,对其演唱表演方面的特色进行整理和阐释。再次是对黄龙戏的曲白作戏剧史和文化史的阐释,最后是对黄龙戏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的梳理,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帮助寻找生存繁荣的根本因素。为了保存这个曾经有过辉煌成就优秀的戏曲艺术,我们应该为此付出应有的努力。

【艺术流派】

【黄龙戏名家】

赵贵荣、马宗琴、雷霆、王福义、赵贵君等。

【代表剧目】

《樊梨花》、《珍珠串》、《陈三两》、《无事生非》、《风雨菱花》、《魂系黄龙府》、《大漠钟声》、《圣明楼》、《鹰格夫人》、《兀术与鹰格》、《不上线放鹅》、《恩怨长山屯》、《铁血女真》、《骑上黄龙飞上天》、《送水》等。其中四大剧目《魂系黄龙府》、《大漠钟声》、《圣明楼》、《鹰格夫人》曾多次在全国获大奖,也是其代表作。

【黄龙戏院团】

吉林省农安县黄龙戏剧团


黄龙戏创建于1959年,是以东北皮影戏中流传于吉林省农安县及其周边地区的“此地影”(当地民间艺人对本地皮影戏的俗称)音乐为基础,融合了东北的民间小调、戏曲曲牌、皮影专调、萨满腔、神调等多种音乐,充分吸收和借鉴本地萨满乐舞、民间说唱、口头文学、民间小调等艺术手段,形成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广泛文化基础、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因农安县在辽、金时期曾是黄龙府,1959年正式将该剧种定名为黄龙戏。

黄龙戏的音乐板式根据皮影音乐的板眼变化基础原型,结合民间小戏、借鉴本地民歌形成以“正调、青调”为两大主调的各种板式,其中有平板、快平板、平板三眼、行板、流水板、垛板、散板等。它拥有高亢、粗犷又朴实、鲜活又细腻的独特唱腔和音乐风格,以“此地影”音乐为音乐结构采用乐段体,可多次反复。

黄龙戏的行当分腔,有生、旦、净、丑四类,分腔主要在唱法、旋律、音色上,而不在音区。主要包括男女分腔、年龄分腔、唱法分腔和旋律分腔等,并根据剧中人物情绪,使用部分皮影小调来丰富处理。其唱腔可分为正调、青调两种,有女正调、女青调、男正调三套声腔,都是上下两句、结构严谨的方正乐段。黄龙戏伴奏采用小型民族管弦乐队。主奏乐件是本地四弦基础上改造而成的黄龙琴和四弦。弦乐有二胡、中胡、大提琴和倍担琴;管乐有竹笛、唢呐和笙;弹拨乐有杨琴、琵琶、中阮、三弦、大阮;打击乐有板、单皮、小堂鼓、大堂鼓、锣、钹、木鱼、碰钟组成。演奏时,常由一人兼几种乐器。

黄龙戏的表演形式则充分借鉴了本地民间艺术的演艺特点,多用象形写意、动作夸张、线条粗犷、刚柔相济;在舞蹈上,吸收了本地民间歌舞、萨满舞等艺术手段,突出契丹(辽)、女真(金)等民族舞蹈风格,服装道具上也突出民族性与地方性;唱念发声以普通话为主,杂以本地方言。唱腔多用真假声相结合的发声方法,把普通话声调与影腔语气音势相融合,具有浓郁个性色彩。

代表剧目有《樊梨花》《珍珠串》《无事生非》《风雨菱花》《魂系黄龙府》《大漠钟声》《圣明楼》《铁血女真》《鹰格夫人》《兀术与鹰格》等。

2008年6月7日,黄龙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事件

2018年08月21日,[[]]演出,参与演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