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碧秀
陈碧秀,本姓洪,小字朝华,1895年,出生在成都一大户之家。朝华从小喜爱戏曲艺术,常与邻里儿童演戏自乐。宣统二年(1910)家道中落,经济拮据,遂循既有爱好以求生计,拜桂春班名旦李翠香为师,学习川剧旦角表演技艺。民国初年,初次登台于成都少城万春茶园,以扮相娟秀、嗓音清亮、表演大方而赢得观众欢迎。他立脚既稳,进而追求深造,经名旦游泽芳、白牡丹邀约,介绍他加入了三庆会,并拜杨素兰为师。在杨素兰的悉心传授下,艺术造诣日深,熟练掌握了川剧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的唱法及其变化。民国四、五年间,在川剧同仁和成都社会贤达、知名人士举办的演员评选活动中,几度名列第一,久享“四大名旦”之首的桂冠。
由于他出生并雏长于大户之家,亲朋好友多为“上流”社会中人,因而,对旧时宦门富户及其阶层的生活习性、礼仪颇为娴熟。潜移默化的体验观察,使他在川剧舞台上扮演贵家主妇一类角色,显得端庄华贵,气派十足,不失高雅气质。他在台下讲话有口吃之癖,但上舞台演出时,讲、唱都十分流利清晰,毫无结舌之瑕。演出之余,平时喜爱同成都一些文人学士交往,倾听他们对自己演出得失的评价,于此学得不少文史知识。蜀中学子吴虞、林山腴、何六朝、胡淦等,对他演出的《离燕哀》《风筝误》《柴市节》《还目荣归》《回窑》等常演剧目,都曾给予高度评价和点拨,赞扬他“表演之细腻精微,很难有人能与之媲美”。
陈碧秀于20年代开始招收艺徒,先后传授了薛艳秋、萧克琴、戴雪如、容侠等几名男女弟子,他们后来都成为成都川剧艺坛的著名旦角演员。
30年代,陈碧秀一度离开成都,到雅安搭班演出,旋即返蓉,出演于成都布后街“成都大戏院”,伸展旧艺,发挥余热。至40年代初他已色艺趋衰,加之染上鸦片嗜好,其演出渐至无人问津。
1946年,为安排晚年生活,他将历年献艺所蓄,在成都购下两间住房,不意此房系军中一团级军官托人转卖,房主认为“戏子”买下他的房产即有辱祖先,竟将碧秀已搬入的家俱摔出,毁约赖产,使碧秀投诉无门,竟一病不起。因栖身无处,其徒萧克琴将他收容,但病情日重,不久便与世长辞。孑然一生的几届名旦,始由其徒戴雪如出资安葬,晚景十分凄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