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荣欣

来自戏曲百科

赵荣欣(1928年5月4日-1993年4月19日),男,京剧净角、教师。原籍天津,生于北京。

他自幼酷爱京剧,9岁入荣春社科班习净角,17岁出科,被挽留边演出边教戏,从此开始了教师生涯,兹后任教于四维剧校一分校、三分校。

1949年2月,赵荣欣随着北京解放参加了革命。在中国戏曲学校——中国戏曲学院工作的四十多年中,他历任戏剧教育股副股长,京剧科副主任、音乐科副主任、教务处副处长、处长、实习演出处处长、表演系主任等职务。他参予了中国戏曲学校的筹建、第一部戏曲表演专业教学大纲的制定与修订,主持历届招生与毕业班工作,曾兼任第一届青年演员进修班班主任,对于戏曲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以及“见戏见人出尖子”等课题进行了富有成果的探索,为创建和发展新中国戏曲教育事业,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同时,他始终坚持上岗授课,为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贡献了毕生精力。

赵荣欣在京剧表演艺术领域经验丰富,造诣精深,勇于创新。他幼年师从宋富亭、孙盛文、耿明义,能戏上百出,铜锤、架子、二花脸无所不精。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他接触并研习了表演理论,将鲜明的人物性格体现于表演程式之中,他融汇金、郝、裘三派,使之更适用于教学、更适用于人物刻画,成功地塑造了廉颇、李逵、金松等崭新的形象。他所导演的《三打祝家庄》、《秦香莲》、《朝阳沟》等一系列新剧目,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为京剧艺术的推陈出新,做出了宝贵贡献。

赵荣欣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注重教学育人,诱导学生德才兼备。他强于示范,善于启发,教学质量高,育才效果显著,使一批批优秀表演人才脱颖而出。他积极主动地关心培养中青年教师,悉心传授,诲人不倦,无愧于年轻人的导师与楷模。

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

1993年因肺心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五岁。


赵荣欣(1928-1993),原名赵荣鑫,生于北京,工花脸。9岁入荣春社学戏,师从宋富亭、孙盛文、霍仲三等,能戏百余出,铜锤、架子、二花脸兼工。初登舞台时,以《打龙袍》《铡美案》《探阴山》等包公戏博得好评,有“小包黑儿”之称,出科后留社边演出边教戏。

1946年任教于北平四维儿童戏剧学校一分校、三分校,正式从事京剧教学工作。1949年参加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今中国戏曲学院)筹建工作。在中国戏曲学院从教40多年,历任班主任、京剧科主任、教务处处长、表演系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参与了第一部戏曲表演专业教学大纲的制定,并在高年级试行“半导体”教学,以导演方式,排练《三打祝家庄》《秦香莲》等剧,博学广识,承古启新,富有教学管理经验和威望。

教学剧目有《遇皇后》《打龙袍》《铡美案》《探阴山》《双包案》《双李逵》《大·探·二》《锁五龙》《忠孝全》《黄金台》《法门寺》《连环套》《取洛阳》《闹江州》《李七长亭》《牧虎关》《火判》《三打祝家庄》《除三害》《恶虎村》《御果园》《穆柯寨》以及现代戏《白毛女》《海港》等。

学生有袁国林、吴钰璋、马名群、马名骏、李长春、孙元意、刘文光、宋志忠、王豪、朱纯来、王书元、李欣、李广仁、张关正、刘金泉、裘少戎、赵全胜、刘琢瑜、殷秋瑞、孟广禄、宋昌林、郭亚明、周锐、陶军、赵永敦等。

赵荣欣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注重教学育人,诱导学生德才兼备。他强于示范,善于启发,教学质量高,育才效果显著,使一批批优秀表演人才脱颖而出。

戏曲演出

  • 以上部分内容自动生成,如有错误欢迎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