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滑稽剧团

来自戏曲百科

常州市滑稽剧团的前身为民国26年(1937年)杨天笑、赵宝山等13人组成的天宝剧团。初创时以独脚戏为主,杨天笑的《一百零八将》,自拉自唱,一口气唱完数百句,当时堪称一绝。民国30年8月参加上海滑稽公会筹募基金特别大会串后,吸收部分会串人员,重排会串剧目《一碗饭》,演出于无锡、常州、镇江、南京等地,声誉大振,被同行、观众誉称“一碗饭剧团”。次年,吸收丁凤英等13名文明戏演员参加,扩大了阵容,推进了滑稽戏和文明戏的合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剧团增至60多人。1955年4月在常州登记,1959年称常州市喜剧团,1961年改为常州市滑稽剧团。

   由于人员固定,合作默契,早在40年代初,即形成以杨天笑为中心的编、导、演艺术体制。自与文明戏演员合流后,演出剧目更注重故事、情节、人物,常演出喜中有悲、悲中有喜的剧目,并逐渐成为剧团的演出风格。另一艺术特色是南腔北调,以唱见长,并相应探索、改进乐队的配器与建制。1950年,首用钢琴伴奏。剧团十分注重演出宣传,并在两方面形成惯例:一为利用报纸、电台广告,内容多变,形式活泼,或点剧情,或告演期,或启谢意,顺时适事,用警策语、夸张辞,投合观众心理,引人注目;二为剧团每到一地,下车(船)伊始,演员列队,团旗与鼓乐前导,游行至剧场,以广为招徕。以上两个惯例沿用20年,至60年代始废。

   演出区域以江苏、浙江、上海为基地。1957年曾自杭州经江西至湖北黄石、武汉,复经安徽作巡回演出,扩大了剧种与剧团的演出地域和影响。196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邀剧团主要演员杨天笑、丁凤英、小杨天笑、盛洪庄、丁吟等,担任喜剧影片《满意不满意》中的角色。小杨天笑获该厂首届小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

   “文化大革命”期间,主要演员下放工厂、农村,剧团撤销。未下放人员与常州市评弹团、歌舞团、沪剧团合并成常州市战斗文工团。1978年3月,恢复原建制。

   该团注意创作和积累具有本团特色的剧目,其中《一碗饭》、《张文祥刺马》、《活僵尸》、《一条黄瓜三扁担》、《王瞎子》、《田螺姑娘》、《李阿毛到上海》、《王老虎抢亲》、《李双双》等均为保留剧目。《乐在其中》参加江苏省1983年青年演员新剧目调演,获创作、演出等7项奖,上海电视台将其拍成电视剧《阳台变奏曲》。《土裁缝和洋小姐》参加1986年江苏省新剧目观摩演出,获优秀剧本奖、优秀演出奖、优秀表演奖。

   建团以来,主要艺术骨干有杨天笑、赵宝山、丁凤英、盛洪庄、小杨天笑、杨梅、张克勤等人。至1987年,全团有职工39人,其中业务人员27人。是年演出剧(节)目2台,全年演出371场次,观众35.5万人次;其中农村演出249场次,农村观众22.5万人次。全年演出收入24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