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
📆豫剧演出 |
👥豫剧演员 |
📗豫剧剧目 |
🎭豫剧剧团 |
🍀豫剧流派 |
📺️豫剧视频 |
豫剧,原名“河南梆子”,俗称“河南讴”、“讴戏”、“土梆戏”,是一个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大剧种。
自看到有关它的文字记载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清代末年,它已流布了河南全省的腹心地域。建国后更以罕见的速度发展壮大,遍及河南城乡各地,并流布台湾、新疆、甘肃、陕西、湖北、山西、山东、河北、四川、江苏等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至80年代中期,豫剧从演出团体、从业人数、观众数量等诸多方面跃居全国300多个地方剧种之首。
豫剧有祥符调、豫东调、沙河调、豫西调等多种地域流派。当代,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五大名旦”,代表五大风格流派,小生赵义庭、须生唐喜成、黑脸李斯忠也成为各具特色的名演员。建国后的现代戏创作又涌现出高洁、马琳、魏云、王善朴、柳兰芳等“豫剧五大主演”。活跃在当今国内豫剧舞台上的汤玉英、王清芬、虎美玲、李金枝、谷秀荣、陈淑敏、李树建、朱巧云、王红丽等11位豫剧表演艺术家先后摘取中国戏剧“梅花奖”。
豫剧的特点是生活化、平民化,质朴本色,雅俗共赏。
传统剧目有近千出,在今天比较流行的传统剧目有《抬花轿》、《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雪梅》、《大祭桩》、《秦香莲》等;现代戏剧目有《朝阳沟》、《李双双》、《小二黑结婚》、《倒霉大叔的婚事》等。《风流才子》、《试夫》、《能人百不成》、《王屋山下》、《红果,红了》、《都市风铃声》、《蚂蜂庄的姑爷》、《老子·儿子·弦子》等现代戏剧目,都分别荣获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奖”。
豫剧在清代末年成熟之后,一个世纪内,由几个地域分支到各个分支相互融合,再到艺术家多种风格的形成,正好走过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河南戏剧发展道路上留下了一座座丰碑。作为一个地方戏剧种能够在它成熟后的百年之内覆盖全省城镇山乡,流布全国16个省区,拥有其他剧种在数量上无法相比的从业人员和观众。这主要得力于它那自然质朴的风格、生活化乡土化的特点、鲜明强烈的节奏对应了当今观众的审美需求。
历史发展
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所以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流行地区:豫剧的流行地区分布甚广,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豫剧演出。
起源发展:关于豫剧的起源。豫剧产生于明末清初,初时以清唱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因而发展非常迅速。
豫剧起源已经很难考证,说法不一。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剧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说一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
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戏。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内容,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于道光年间(1821-1850)河工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早已存在。这些记述与艺人间的传说相符。据一些老艺人追忆,他们在1912年前后学艺时,曾听师傅说起河南的“内十处”,即祥符(今开封)、杞县、陈留(今并入开封)、尉氏、中牟、通许、仪封、封(今并入兰考)、封丘、阳武(今并入原阳)和"外八处即淮阳、西华、商水、项城、沈丘、太康、扶沟、鹿邑,明清区代即流行“河南讴”。河南梆子在流传过程中,在不同形成祥符调(开封一带)、豫东调(商丘一带)、豫西调(洛阳一带)、沙河调(漯河一带)等不同风格。
据艺人相传,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都曾办过科班。后在开封一带的,形成祥符调;传至商丘一带的,形成豫东调;流入洛阳的一支,发展为豫西调;流入漯河的一支,被称为沙河调。
辛亥革命以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当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庆茶社、澄怀茶社、庆茶社、东火神庙茶社、同乐茶社等,均争相邀聘河南子班社,义成班、天兴班、公议班、公兴班等因而活跃一时。此后,郑州、洛阳、信阳、商丘等城市相继出现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戏园。在农村,则每逢迎神赛会必演双在一些地区,所演多属河南梆子。
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发展进入一个的阶段。这一时期,开封相国寺先后建立了永安、永乐、永民、同乐四个河南梆子剧场,许多着名艺人如陈素真、王润枝、马双枝、司凤英、李瑞云、常香玉、赵义庭、彭海豹等,云集于开封。1935年初,以樊粹庭为首成立了豫声戏剧学社,改永乐舞台为豫声剧院,陈素真所在的杞县戏班和赵义庭所在的山东曹县戏班均参加了该学社。豫声戏剧学社革除了旧戏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对表演和舞台美术等进行革新,并演出由樊粹庭创作的《义烈风》、《霄壤恨》、《涂血》等剧目。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采"醒狮怒"之意,改学社为狮吼剧团。
常香玉在1936年随周海水班社到开封,演出于醒豫舞台。1937年成立中州戏曲研究社,演出由王镇南编写的《六部西厢》、《哭长城》等古装戏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现代戏《打土地》。《打土地》是豫剧编演现代戏的开始。与此同时,永安舞台的王润枝、马双枝、鼓海豹、杨金玉等也演出了不少传统剧目。名角云集,促进了豫东调、豫西调的合流,促进了河南梆子的发展和提高。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开封后,狮吼剧团、周海水的泰乙班,以及常香玉等团体和演员先后到西安,并以西安为中心,在西北城乡演出,扩大了豫剧的影响和流行地区。
豫剧的班社最早始于何时何地,今无可考。据老艺人传说,过去的豫剧演员大多出于乾隆年间的蒋门和徐门两家的科班,而开封的"老三班":义成班、公议班和公兴班,传说都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
义成班,据1916年2月15日《河声日报》载:"省内义成班,原为开封县署民壮总役于建清所组建,历年以来一般梨园子弟在各处演唱,颇享盛名。"义成班于1926年,在开封相国寺的火神庙内建立了永安舞台。舞台的组织管理分前、后台、前台,主要负责管理剧院内的各种杂务,如售票,接待观众,供应茶水;后台,主要负责演出方面的事务,如确定演出剧目,分配角色以及衣箱、道具等方面的工作。
天兴班,原是封丘办的科班,历史比较悠久,不少豫剧名演员出自该班。清末民初曾不断到开封演出。知名演员有李剑云(小名壮丑,工旦)、阎彩云(工旦,1982年去世),其他主要演员有时登科、张治林、聂二妮、孔宪玉、李玉仙、张廷华、李法魁等。
杞县的"六班"、"捕班"(县衙办的)以及马、武、郑、郝、刘、常六姓联办的"六姓家班"等,均为辛亥革命后的着名班社,演员水成、一阵会、田苟、何运、金成等,均为当时名角。
30年代,在开封除了义成班组成的永安舞台外,还有两个重要的豫剧团体,豫声戏剧学社和中州戏曲研究社。豫声戏剧学社在豫声剧院演出。
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建国前,西安也出现了不少豫剧团体,如樊粹庭领导的狮吼剧团,常香玉为首的香玉剧社,毛兰花为首的凤麟剧团,崔兰田为首的兰光剧社。还有孙老七创办的河南灾童戏剧学社(原西藏豫剧团前身)等。
建国后,于1956年成立了河南豫剧院。豫剧拥有一批专业和业余的编剧人才,其中成就突出的有杨兰春等。杨兰春(1921年生,河北省武安人),先后改编和创作(有的是与他人合作)了《小二黑结婚》《人往高处走》《刘胡兰》《朝阳沟》《冬去春来》《朝阳沟内传》等。同时他还导演了不少现代戏和传统戏。如《血泪仇》《赤叶河》《志愿军的未婚妻》《秦香莲》《唐知县审诰命》等河南及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普遍建立豫剧演出团体。1962年举行了豫剧名老艺人座谈会演,1980年举行了"豫剧流派汇报演出",这一剧种已成为我国流布较广的戏曲剧种之一。
1927年后,出现了女演员王润枝 、马双枝 、陈素真、常香玉等,她们先后在开封等城市演出中,吸收了坠子、大鼓、京剧的一些唱腔、剧目和表演;又有樊粹庭、王镇南等为陈素真、常香玉等编写了一批新戏,使豫剧的舞台艺术发生了显著变化。1938年,常香玉在豫西调的基础上,吸收豫东调的一些唱腔,突破界限,形成新的流派,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也各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卓然成家。小生赵义庭、须生唐喜成、黑脸李斯忠也成为各具特色的名演员。
如今,豫剧除遍及本省外,又传播到邻近各省,并在各地组成了不少专业剧团。
伴奏乐器
豫剧的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称之为老三手或三弦手。后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场常用的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小锣(又名堂锣或手锣)、手镲、梆子、手板等。
角色行当
豫剧的角色行当分:四生、四旦、四花脸。俗称:“四生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即一鼓二锣仨弦手,梆子手镲共八口)”。四生是大红脸 (又叫红净、戏生) 、二红脸(又叫马上红脸)、小生、边生(又叫二补红脸);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 、老旦、帅旦 ;四花脸是黑头(副净)、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 。正因为是男八女四的行当 ,把四生四花脸叫做外八角,以男角为主的戏叫做“外八角戏”。
唱腔流派
主要流派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豫东调因受其邻近的兄弟剧种山东梆子的唱腔的影响,男声高亢激越,女声活泼跳荡,擅长表现喜剧风格的剧目。豫西调因遗留了部分留了秦腔的韵味,男声苍凉、悲壮,女声低回婉转,擅长表现悲剧风格的剧目。细分大致如下:
- 祥符调:以开封为中心带地区流行的豫剧,为标准的中州正韵。
- 豫东调:豫东调也称之为「东路梆子」、「下路调」,它是祥符调传入豫东后形成的一个豫剧地域流派,因邻接鲁南等县,亦近山东梆子,咬字较重,弦高,故有「高调梆」之称。
- 豫西调:在洛阳、郑州等地,又称之为「西府调」,音味略带秦腔,优美悦耳动听,吐字清晰,字字入耳。
- 豫北调:在彰德、怀庆等地,梆子特大,反扛肩上,若夜静时,梆声可闻数里,弦音低,故有「大平调」之称,亦称「大悠梆」。
- 豫南调:种类繁多,南阳一带,盛行曲子,其它越调、道情及另一种俗名「靠山黉」亦有演出。
剧目统计
据 1956年统计,传统剧目有647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 。1949年以来 ,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红娘》、《花木兰》 、《穆桂英挂帅》 、《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 、《红色娘子军》 等许多剧目等。其中《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唐知县审诰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莲》(《包青天》)、《朝阳沟》、《人欢马叫》等均摄制成影片。
豫剧视频
视频标题 | 戏曲剧种 | 演出剧目 | 参与演员 | 备注说明 |
---|---|---|---|---|
梅花飘香·中原妙响”特别节目汪荃珍专辑 | 豫剧 | 红娘、香魂女、破洪州 | 汪荃珍 | 梅花飘香·中原妙响 |
相关事件
2022年06月25日,西安市豫剧团在宝鸡·宝鸡大剧院演出您的查询中有未匹配“]]”的“[[”。,徐俊霞、孙娟、王凯、李鹏飞、谷爱民、姜召存、刘强、王冲、孙苗、贾燕妮、杨燕参与演出。(详情)
2022年06月12日,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在济宁·声远舞台演出您的查询中有未匹配“]]”的“[[”。,杜永真、陈婷婷、郭青峰、李焕娜参与演出。(详情)
2021年12月30日,河南豫剧院三团在郑州·郑州朝阳沟剧院演出豫剧《黄河滩上的女人》,张月旗、汪荃珍、杨历明、盛红林、韩亚冰、李书奇、张梨娟、何森涛、康沙沙、张家祥、孟振华参与演出。(详情)
2021年12月28日,郑州市豫剧院在郑州·yc:郑州大剧院演出豫剧《南阳关》,张海龙参与演出。(详情)
2021年12月25日,兵团豫剧团在乌鲁木齐·乌鲁木齐和平都会演出豫剧《穆桂英挂帅》、豫剧《大祭桩》、豫剧《宇宙锋》、豫剧《梵王宫》,汪俊丽参与演出。(详情)
2021年12月15日,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在上海·上海长江剧场演出豫剧《南华经》,吴素真参与演出。(详情)
2021年12月14日,西安市豫剧团在西安人民剧院演出豫剧《秦豫情》。(详情)
2021年12月09日,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在yc:郑州大剧院演出豫剧《穆桂英大破天门阵》。(详情)
2021年12月08日,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在yc:郑州大剧院演出豫剧《白蛇传》。(详情)
2021年12月02日,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在郑州·yc:郑州儿童影剧院演出豫剧《红梅记》,杨军峰、王玉凤参与演出。(详情)
2021年11月29日,河南豫剧院一团在郑州·香玉大舞台演出豫剧《中国红》,李金枝参与演出。(详情)
2021年11月09日,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在北京·顺义大剧院演出豫剧《白蛇传》,吴素真、杜永真、杨军峰参与演出。(详情)
2021年10月27日,漯河市豫剧团在武汉·yc:湖北戏曲艺术中心演出豫剧《郾城大捷》,杨文丽、李宝纪、胡瑞乔、杨新涛、尹茂攀、岳宗宝、王世华、贾传敬、刘少武、张源、张燕、李金慧、池广平、王志锋、陈守凯、宋华宾、马健彪、祁长江、彭春阳、刘万里、胡金涛、王小朋参与演出。(详情)
2021年10月21日,河南豫剧院三团在郑州·河南艺术中心演出豫剧《村官李天成》,贾文龙、蒿红伟、李书奇、吕颖果、陈琍珉、陈清华、张家祥、王丹、宋艳秋参与演出。(详情)
2021年10月20日,河南豫剧院三团在郑州·河南艺术中心演出豫剧《焦裕禄》,贾文龙、辛艾、陈晓兰、蒿红伟、李书奇、吕颖果、陈清华、宋艳秋参与演出。(详情)
2021年10月19日,河南豫剧院三团在郑州·河南艺术中心演出豫剧《重渡沟》,贾文龙、杨红霞、盛红林、陈晓兰、张梨娟、陈琍珉、王丹、孟振华参与演出。(详情)
2021年10月18日,河南豫剧院在大连人民文化俱乐部演出豫剧《穆桂英挂帅》。(详情)
2021年10月17日,河南豫剧院二团在郑州·yc:郑州儿童影剧院演出豫剧《秦雪梅》,李向锋、赵京参与演出。(详情)
2021年10月17日,河南豫剧院在大连·大连人民文化俱乐部演出豫剧《白蛇传》,吴素真参与演出。(详情)
2021年10月13日,河南豫剧院三团在深圳·深圳大剧院演出豫剧《焦裕禄》,贾文龙参与演出。(详情)
2021年10月13日,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在郑州·河南省人民会堂演出豫剧《情满合欢寨》,杜永真、吕军帅、朱旭光、李准、苏印永参与演出。(详情)
2021年10月12日,河南豫剧院三团在深圳·深圳大剧院演出豫剧《全家福》,盛红林、康沙沙参与演出。(详情)
2021年10月08日,邯郸市东风剧团在邯郸·邯郸工人剧院演出豫剧《大祭桩》,李丽萍、李焕芹、张凤梅、池宁、贾志强、吴扎根、武树林、谢爱华、张艳芬、苗清、武江波参与演出。(详情)
2021年10月08日,漯河市豫剧团在襄阳剧院演出豫剧《七星剑》。(详情)
2021年10月08日,在郑州·河南艺术中心演出豫剧《陈三两》、豫剧《桃花庵》、豫剧《花木兰》、豫剧《三娘教子》,杜永真、吕军帅、范静、李焕娜、苏印永参与演出。(详情)
2021年10月07日,邯郸市东风剧团在邯郸·邯郸工人剧院演出豫剧《穆桂英挂帅》,张春玲、尹晓华、程霞、张凤梅、池宁、吴天红、贾志强、吴扎根、武树林、谢爱华、杨国利参与演出。(详情)
2021年09月27日,西安演艺集团·豫剧团在西安新城剧场演出豫剧《向北·向北》。(详情)
2021年09月21日,十堰市艺术剧院在珞珈山剧场演出豫剧《王家女婿》。(详情)
2021年09月12日,河南豫剧院三团在郑州·郑州朝阳沟剧院演出,杨历明、张军涛、刘媛、刘冰、张家祥、许超霞、宋艳秋参与演出。(详情)
2021年08月18日,河南省豫剧院在盐城王昆大剧院演出豫剧《穆桂英挂帅》。(详情)
2021年08月17日,河南省豫剧院在盐城王昆大剧院演出豫剧《白蛇传》。(详情)
2021年08月15日,河南豫剧院在德州·德州大剧院演出,杜永真、陈婷婷、郭青峰、李焕娜参与演出。(详情)
2021年08月12日,河南省豫剧院三团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陈秀兰、杨红霞、盛红林、崔玉萍、刘媛、蒿红伟、张梨娟、吕颖果、陈琍珉、陈清华、刘冰、何森涛、康沙沙、许超霞参与演出。(详情)
2021年08月11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贾文龙、张宝英、虎美玲、刘忠河、李树建、汪荃珍、李金枝、申小梅、吴素真、刘雯卉、金不换、王惠、贾廷聚、杨帅学、胡希华参与演出。(详情)
2021年08月05日,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在北京·顺义大剧院演出,吴素真、杜永真、杨军峰参与演出。(详情)
2021年07月31日,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在济宁·孟子大剧院演出,杜永真、陈婷婷、郭青峰、李焕娜参与演出。(详情)
2021年07月14日,新郑市豫剧团在炎黄文化中心演出豫剧《具茨山下》。(详情)
2021年07月14日,西安市豫剧团在西安人民剧院演出豫剧《陈三两》。(详情)
2021年07月11日,在郑州·河南艺术中心演出,贾文龙、陈秀兰、张宝英、张春玲、杨红霞、虎美玲、李树建、汪荃珍、李金枝、申小梅、赵艳琳、胡洪波、金不换、王惠、史茹、刘晓燕、陈新琴、魏俊英、海波、邵富有、柏青、方素珍、苗文华、关美利、李东杰、李晶花、胡曙光、周红梅、吴慧霞、贾廷聚、范静、谢彦巧、张鹭名、曹会敏、曹会芳、宋子根、徐琳、李诗、牛长鑫、刘超男、史占星、陈平、桑玉瑞、张俊梅、方俊玉、郝士强、许以诺、赵光明、杨晓青参与演出。(详情)
2021年07月11日,濮阳市戏剧传承保护中心在河南省人民会堂演出豫剧《黄河红帆》。(详情)
2021年07月08日,济源市戏剧艺术发展中心在河南省人民会堂演出豫剧《山路弯弯》。(详情)
2021年07月06日,驻马店市演艺中心在郑州·河南省人民会堂演出,刘雯卉、盛红林参与演出。(详情)
2021年07月05日,漯河市豫剧艺术中心在河南艺术中心演出豫剧《郾城大捷》。(详情)
2021年07月04日,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在长春·长春文庙广场演出,吴素真、梅喜雪、史冀威、吕军帅、贾爱伟、杨军峰、孙洋、郭晓鹏、苏印永、宋长流、王藜汇、孙利姣、常淑芳、马乐乐、宋长源、蒋硕参与演出。(详情)
2021年07月03日,开封市豫剧院在河南艺术中心演出豫剧《党的女儿》。(详情)
2021年07月01日,河南豫剧院一团在香玉大舞台演出豫剧《常香玉》。(详情)
2021年07月01日,洛阳豫剧院在洛阳·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演出,关美利参与演出。(详情)
2021年06月30日,商丘市豫东调传承保护中心在河南省人民会堂演出豫剧《小推车》。(详情)
2021年06月30日,四川省豫剧团在广元大剧院演出豫剧《烽火情缘》。(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