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易俗社

来自戏曲百科

成立于1912年,原名易俗伶学社,以移风易俗、启迪民智为办社宗旨。创社之初李桐轩即编撰《甄别旧戏草》,编剧家范紫东、孙仁玉、高培支、李约祉、吕南仲等编写大小剧目八百余种,一千余册。范紫东著作《三滴血》被拍成秦腔电影后轰动海内外,其他剧目如《软玉屏》、《翰墨缘》、《双锦衣》、《夺锦楼》、《庚娘传》、《柜中缘》、《看女》、《镇台念书》等,百余年来久演不衰。易俗社刘箴俗和梅兰芳、欧阳予倩齐名,有「南欧、北梅、西刘」之称。现时易俗社小剧院已被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原名“陕西易俗伶学社”,“陕西易俗学社”,“陕西易俗社”。于民国元年(1912)七月一日成立于西安,至今已有七十多年历史,第一任社长李桐轩。易俗社是一个把文化学习、戏曲教育及演出实践融为一体的秦腔艺术社会团体。

辛亥革命后,以李桐轩、孙仁玉、高培友、范紫东等为首的一些陕西同盟会会员,认为“人民知识蔽塞,国家无进步之希望”,决定“组织新戏曲社,编演新戏曲”,达到“改造社会”之目的。在他们募捐筹备下,一个以“辅助社会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为宗旨的“易俗社”应运诞生。创建伊始,即以资产阶级民主制建立领导机构,制订剧社章程(见上右图),主要负责人由社员选举产生,并规定任期。设立评议部、编辑部(编剧)、学校部(学文化)、训练部。拟定各项规章制度。学生首先上初小、高小课程,再上“文史进修班”,达到标准后,发给毕业证书。于此基础上学习戏曲专业,六年制技术合格者,发给戏曲专科毕业证书,并编为演员。学生文化课归省教育厅管理,按同等学校统一考核,此举在全国为首创,从根本上区别于当时的戏曲班社。成为把文化学习、戏曲训练与演出实践相结合的团体。其影响波及西北诸省乃至全国,一时竞相仿效。易俗社以演自己编写的剧本为主,并甄别演出少量秦腔传统戏。民国二年,李桐轩发表《甄别旧戏草》,对传统剧目按思想内容分为“可取、可改、可去”三类,坚持“推其陈,出其新”的原则,“逐目甄别改编上演”,以符合时代需要。为了用戏曲对社会进行“辅助教育”,达到移风易俗之目的,该社针对当时社会女子缠足、吸食鸦片、婚姻骗财、迷信鬼神、赌博等恶习痛下针砭,提倡读书识字、兴办实业,揭露官场腐败和社会黑暗,创作了一批反映新时代、新思想、新生活的剧目,如李桐轩的《一字狱》,孙仁玉的《大婚姻谈》、《三回头》、《柜中缘》、《鸡大王》,吕南仲的《双锦衣》,高培支的《人月圆》、《夺锦楼》,范紫东的《三滴血》、《软玉屏》、《颐和园》、《春闺考试》(见上页中左图),李约祉的《庚娘传》、《算卦骗人》,封至模的《还我河山》等,演出深受人们欢迎,成为易俗社七十年来的保留剧目。该社共编大小剧目五百多本,享誉于全国戏曲界。为了培养艺术人才,剧社延聘秦腔名演员陈雨农、党甘亭、刘立杰、聂金铭及京剧名师唐虎臣为分科教练(见上页下图),形成最佳的戏曲教练集体,有长有员、配套施教。他们创造了“分班训练,择优逐班递补”的方法,对培养学生起了促进作用。尤其是教练长陈雨农,将本社新编的三百多本戏让学生排练,实习演出,被称为“戏曲教育家”,“秦腔的王瑶卿”。从民国四年至民国三十八年,该社共培养了十三期学生,累计六百余人,其中佼佼者有:刘箴俗、刘迪民、沈和中、路习易、耿善民、王天民、刘毓中、雒秉华、马平民、苏牖民、汤涤俗、王秉中、康顿易、李可易、高符中、宋上华、杨令俗、庄正中、王蔼民、萧润华、樊新民、雷振中、牛利民等。刘箴俗被称“西刘”(北梅、南欧),王天民被誉为“西京梅兰芳”。其演职人员犹如“种籽”一样,撒遍西北诸省,成为发展秦腔艺术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了促进艺术交流,民国十年,剧社专程去汉口演出一年半。民国二十一年和民国二十六年两度巡演北平、山西、河南、河北,得到戏曲名家齐如山、翁偶虹、欧阳予倩、尚小云、萧长华、程砚秋等人的指导(见图上页上、下)。民国十三年,鲁迅先生一行来西安讲学的二十天内,曾五次观看该社的《双锦衣》(前后本)、《人月圆》、《大学传》及其它折子戏,并捐赠讲学金五十元,题写“古调独弹”匾额惠赠。1949年建国后,由国家接办,田益荣、杨公愚先后任党代表、社长。至此,剧社改变“不收女生”的社律,第一次吸收了著名女演员孟遏云、萧若兰、宁秀云、赵桂兰。又先后培养了三期学生,出名者有陈妙华、全巧民、张永华、王保易、郭葆华、李箴民、伍敏中、张忠义等。同时整理排演了《游龟山》、《三滴血》、《白蛇传》等传统剧目。1957年与兄弟剧社合作拍摄了《火焰驹》电影戏曲片,1960年又拍了《三滴血》戏曲艺术片,享誉全国。1953年4月1日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长达七月余。1958年至 1960年,参加"陕西演出团"赴北京为庆祝国庆十周年献演后,巡演全国十三个省市。1979年排演《西安事变》赴北京参加建国三十周年献演,获创作、演出一等奖。1982年又以《白龙口》一剧上京汇报演出;同年张永华、全巧民、毛文德、张保玮、郝劼、栗怀印等人随"西安秦腔赴日演出访问团"去日本奈良、京都及北京、上海演出了《游西湖》、《柜中缘》等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