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碗腔

来自戏曲百科

碗碗腔又名“灯碗腔”“阮儿腔”,是原大荔、朝邑一带流行的皮影戏腔调。它的名称来源有三种说法:一是因其主要节奏以打击小铜碗而得名;二是因主奏乐器月琴旧称“阮咸”而得名;三是因演皮影需要油灯碗而得名。1958年改名为“华剧”,一般仍称作“碗碗腔”。碗碗腔在形成过程中吸收老腔的艺术成分较多,为了与老腔区别,关中东府人又称它为“时腔”。主要盛行于陕西大荔、朝邑、渭南、西安、户县、绥德、米脂、洋县、西乡等地。山西晋南及晋中的孝义,河南西部的灵宝、陕县、卢氏,甘肃的兰州等地也有流行。

碗碗腔表演上主要运用我国戏曲的传统程式,适当吸收皮影戏中人物的表演动作。演唱时,小生、小旦、青衣真假嗓结合,吐字多用真声,拖腔多用假声;老生、须生、老旦、小丑全用真声;花脸多用喉音和脑后音。演出中并有重唱、齐唱、伴唱等形式。

碗碗腔皮影戏的艺人极多,清末出名的“签手”有:七喜、王蔓、参苗子、一杆旗、歪脖子。民国以来在大荔韦林一方有李家三代,即桃核(人俗称“桃胡”)、李义瑞、李存才;沙底一方有张礼常、雷文立、刘黑娃、王善子、王风堂;大荔一方有王四贵、金奎、王牛;名乐师有瞎灯、张水龙、西番、柴绪好、张志英、乔玉山等;名“签手”有金保、有才、更新、党振海、根声、京娃等。

碗碗腔行当齐全,小生、小旦、青衣真假声结合使用,吐字多用真声,拖腔多用假声,又称二音子。老生、老旦、须生、丑角多用真声,花脸用喉音演唱,唱腔多花音。其音乐细腻缠绵,婉转悦耳。民间有“一清(曲子戏)、二黄(汉调二黄)、三秦腔,细腻不过碗碗腔”之说。其主要唱板有:慢板、东路、二八板、慢紧板、紧板、飞板、闪板、扬句子、垫板、观灯、过关、导板序子等。彩腔有花花腔、叠腔等。各种唱板又分哭音(苦音)、花音(欢音)两大声腔。独滚白、叠腔只有哭音;观灯、过关只有花音。除唱腔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曲牌、板头和锣鼓经。碗碗腔的音乐节奏比较复杂,节拍重音有其特殊规律。旋律起伏较大,七度、十一度大跳很多,但行得自然,极有个性。它的主要乐器有:月琴、硬弦、板胡等。

为了丰富碗碗腔的音乐色彩,1958年原朝邑剧团进行了革新和创新,他们给月琴加大了扩音,添了洞箫伴奏,配器上又增加了长笛、黑管、大提琴、扬琴等,使之符合剧情需要,既烘托了气氛,又适应了舞台演出的需要。

大荔、朝邑合县之后,朝邑剧团一度正式定名为“碗碗腔剧团”,1960年到1963年之间多次赴省演出,还曾去北京、山东、宁夏、内蒙古、山西、甘肃、青海等地巡回演出,使这一古老而崭新的戏曲之花,香播祖国的四面八方。

(一)碗碗腔的形成与发展

碗碗腔过去一直是皮影演唱,在陕西以同、朝为中心。民间流传有“华州的眉户、合阳的线,同、朝的灯影天下传”。皮影戏时期,碗碗腔在陕西的发展分为东、南、西、北四路。其中“东路”以旧同州府为中心,称为“东府碗碗腔”或“东路碗碗腔”,其发祥地与活动中心在同(大荔)、朝(原朝邑,今与大荔合并)一带,所以一般人称同、朝的碗碗腔为“正宗碗碗腔”。据《重修华县志稿》记载:“时腔,即碗碗腔,来自同、朝一带,清末演唱者二十家”。从音乐、唱腔来看,受秦腔、眉户和蒲剧影响较大。从剧目、唱词格律和曲牌名称来看,也受昆曲一定影响。

“西路”以凤翔府为中心,称为“西府碗碗腔”或“西路碗碗腔”。据传其产生历史较久,源于周公(召公或孔子)“隔帘说书”。凤翔李慎庵先生讲:碗碗就是灯盏子,打灯盏子唱戏,是古秦人“击缶而歌”的遗响,故又称“灯碗戏”或“灯盏子戏”。据传在宋金时代就已存在,到明末清初盛行。以凤翔、千阳为中心。音乐唱腔受秦腔、弦板腔、道情和西府曲子影响较大,风格特点与东府不同,其历史关系亦无史料可考。

“南路”以陕南洋县为中心,称为“洋县碗碗腔”或“陕南碗碗腔”。据洋县艺人程海清等说,“安康、洋县碗碗腔最早只是当地民歌小调吸收安康道情而来,由于安康道情川音较重,不适合当地群众习惯(因洋县语音接近关中),清乾隆年间,洋县东区雍昌杰赴朝邑学习碗碗腔后,在长期的演唱中,逐渐受汉调桄桄等当地剧种的影响。成为今天的腔调”。唱腔中除某些尾声采用关中碗碗腔外,其余部分,由当地曲子、桄桄、二黄、道情等糅合在一起。1960年陕西省举行新搬上舞台剧种汇演时,定名为“洋县碗碗腔”。

“北路”以绥德、米脂为中心,称为“陕北碗碗腔”。据传发源于绥德的义合镇,至今有100多年历史。因受晋剧影响较大,有些地方与晋剧风格比较接近,与关中碗碗腔差异很大,但在乐器使用与唱板称谓等方面,也有相同和近似之处。

在山西,根据孝义皮影艺人相传,碗碗腔由朝邑艺人于光绪时期(1877年前后)随饥民逃荒流入山西,分为两路,一路在晋南曲沃、新绛一带,一路在晋中汾阳、孝义一带。太原艺人也说,山西的碗碗腔是从陕西传过去的,他们都是陕西人,清末流落山西,也将这一剧种带到山西。由于晋南与陕西东府一带相邻。故风格比较接近。晋中一路,因受晋剧影响比较大,所以风格与晋剧比较接近。

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农村经济破产,艺人们生活贫困,使得这一剧种日趋衰败,濒临绝境。临解放时,同、朝两县已经没有一个碗碗腔班社了。西府一路,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衰败,几乎绝迹。其他各路,处境也基本相同。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导下,在各级政府的关怀和扶持下,这一剧种才获得新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新老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对传统剧目进行了清理,还演出了《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北京四十天》《红娘子》等新编历史戏。陕西省文联还组织研究并刻制了新的人马景物,演出了《血泪仇》《穷人恨》《白毛女》等现代戏。在西安、华阴两地,又先后成立了“德庆”“革新”两个皮影社,并培养了一批接班人。

1956年,原陕西省戏曲剧院三团(今改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团),将《金碗钗》一剧中之“借水”“赠钗”及其全本,先后搬上大舞台,改由真人扮演,并在剧本、音乐、唱腔、表演及舞美等方面,做了较大的创新,使这一剧种开了新生面,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和广大群众的称赞。以后,又相继排出了传统戏《白玉钿》《女巡按》《小忽雷》《囊哉》《铡美案》《枫洛池》《杨门女将》和现代戏《江姐》《红色宣传员》《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蝶恋花》等大小几十个剧目,艺术上也有较大的发展。大荔、榆林、兴平及山西太原、孝义、曲沃等地,也相继成立了专业剧团或训练班,演出了《兵火缘》《二度梅》《蛟龙驹》《朝阳沟》《绣楼会》《杜十娘》等剧,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在此影响下,许多地方小戏,如阿宫腔、弦板腔、线戏、老腔、道情、花鼓及陇东道情(陇剧)等,也先后搬上舞台,促进了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1958年至1975年,陕西省曾三次组织包括碗碗腔在内的“巡回演出团”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十多个省市巡回演出,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不仅扩大了碗碗腔在全国的影响,也使这一地方皮影小戏重新被观众们认识与肯定。

(二)碗碗腔音乐

碗碗腔音乐,属于板式变化体音乐。是以板式变化来表达一定的感情和内容的戏曲音乐结构。基本特点:幽雅、细腻、婉转、缠绵。从音乐唱腔角度来说,是陕西地方戏曲中最引人入迷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也属于梆子腔系统,但节奏比较复杂,节拍的强弱有其特殊的规律,不像秦腔那样正规严格。其音乐主要分三大部分:一是唱腔,二是伴奏音乐,三是打击乐部分。

1.基本板式

碗碗腔唱腔音乐板式有[慢板](也称西路或南或)、[东路](也称北路)、[二八板][慢紧板][紧板](亦称流水板或二六板)、[飞板][滚板](滚白)、[闪板][扬句子][垫板](夹板)、[观灯][过关][倒板序子]等。

彩腔方面有[花花腔][叠腔]等。除[滚白][叠腔]只有苦音,[观灯][过关]只有欢音外,其他各种唱板都有欢音、苦音之分。欢音长于表现欢快、明朗的情绪;苦音擅长表现悲痛、哀怨的感情。两种不同色彩腔调交替运用,极大地丰富了音乐内容,增强了表现力。慢板与紧板又有三不齐(西厢调)的唱法。

[慢板]也称“西路”(同州、朝邑)或“南路”(华县、华阴及渭南),是碗碗腔主要唱腔板式之一,属于慢速和较慢速度,一般为一板一眼的2/4拍,或一板三眼的4/4拍,但又不十分严格和规范。常用于抒情和叙事。在成套唱腔中多用于唱段起始,可与其他板式组合使用,也可独立成段,少则四句,多则不限。板式结构由叫板、板头音乐、主体唱腔和过门等部分组成。

[东路]也称“北路”是清末民初在[慢板]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板式。其节拍、结构、表情功能与[慢板]相近,速度一般比[慢板]稍快。可单起单落,独立成段,也可与其他板式组合使用。在成套唱腔中,常用于[慢板]之后,于[二八板][慢紧板]或[紧板]之前,句数可多可少,但一般不少于四句。

[二八板]板式结构与[东路]基本相同。节拍为一板一眼的2/4拍或一板三眼的4/4拍,但个别地方又规律性地出现3/4拍,形成混合节拍。进度较[东路]为快,句间无长过门,多用于表现紧张、激动的情绪。可单起单落,独立成段,们多与其他板式组合使用,在成套唱腔中常用于[东路]之后、[慢紧板]或[紧板]之前,一般不独立使用。

[慢紧板]是常用板式之一,主要用于抒情或叙事,一板一眼的2/4拍,一般为中速稍慢。[慢紧板]可以单起单落,独立成段,也可和其他板式组合使用。在成套唱腔中常用于[慢板][东路]或[二八板]之后,[紧板]之前,句数可多可少,一般不少于四句。

[紧板]也称[流水板]或[二流板],是碗碗腔唱腔最常用的板式之一。板式结构与[慢紧板]基本相同。一板一眼的2/4拍,但板头及过门中规律性的出现3/8或3/4拍,形成混合节拍,多为中速和中速稍快或快速。可单起单落,独立成段,也可与其他板式组合使用。在成套唱腔中,常用于[慢板][东路][二八板][慢紧板][滚白][扬句子]或[扇板]之后,下接[飞板],也可再接[滚白]。[紧板]多用于叙事或激情场面,句数可多可少,一般不少于四句。

[飞板]飞板的板式结构与[紧板]相近,起腔、落板与[紧板]基本相同,中间节奏紧缩为有板无眼,形成与一板一眼的2/4拍组成的混合拍式。其速度极快,长于表现激动、强烈和紧张的情绪。可单起单落,独立成段,句数多为四句。

[滚白]也称[滚板],是碗碗腔常用板式之一,节拍为散板和有板无眼的紧打慢唱。其词格结构分散文句、七字句和五字句。散文句和七字句不受韵辙限制,比较自由;五字句分上下句,且要押韵。常用于唱段起始,一般多为四句。长于表现悲哀、凄苦和激动的情绪。可单起单落,独立成段,但多数与其他板式结合使用。在成套唱腔中,多用于[紧板]前后,也可用于[慢板][慢紧板]前后,句数比较自由灵活。

[垫板]也叫做[尖板],是上、下句结构,板头音乐为一板一眼,比较自由,常用以表现激昂、悲壮、愤怒、豪放的感情,一般用于单起,接连其他板式。

[扇板]也叫[闪板],以单句唱词形式的板式,板头节拍为一板三眼的4/4节拍转为一板一眼的2/4节拍,唱腔为紧打慢唱,常用于表现紧张、激动的场面,可单起,但不能独立成段,多与其他板式结合使用。在成套唱腔中,多用于结构中间情绪转换之处。

[扬句子]是由单句唱词构成的板式,一板一眼,2/4节拍,唱腔由一板一眼、紧打慢唱和散板组成的混合节拍,速度慢起渐快,多用于表现英武、强烈的气氛。可以单起单落,但不能独立成段,多与其他板式组合使用。在成套唱腔中多用于唱段起始或情绪转换之处。

[倒板序子]由一个上句构成的过渡性板式,一板一眼,2/4节拍,常用于表现抒情喜悦的情感,可用作单起,但不能独立成段,多与其他板式组合使用,在成套唱腔中,常用于唱段起始,下接其他板式。

2.伴奏曲牌

碗碗腔的曲牌分为弦乐曲牌和唢呐曲牌。弦乐曲牌主要用于刻画人物、渲染气氛,配合演员表演。唢呐曲牌主要用于帝王登殿、群臣朝拜、婚丧嫁娶,以及引子和尾声等,共有80多首。如[杀妲己][梵王宫][重台][过山][哭乡词][罗江怨][石榴花][菩萨台][新春令][粉蝶儿][鬼推磨][头回南路][二回南路][大起板][小起板][五字头慢板][六字头慢板][东路正杆][紧板正杆]等。

(三)唱词结构

碗碗腔的唱腔清丽典雅、委婉细腻,平仄声律和唱词格律也颇有讲究。同、朝碗碗腔唱词结构有六种格式:一是七字句和十字句,这是最基本的结构形式,用于[慢板]和[紧板];二是五字句,这种格式运用较少,只是在吟唱或[三不齐]中得以表现;三是长短句,即[三不齐];四是散文结构式,如[滚白];五是单句送,即上句落板的一句唱词;六是混合式,即将上述各式混合使用。碗碗腔唱腔词韵通用十三辙。一段唱腔,一般是一韵到底。也可中途转韵,在上、下句结构中,上句不必苛求,以仄声为主,平仄皆可,但下句必须入韵。所谓“一三不论,二四必究。”

(四)器乐

碗碗腔的主要伴奏乐器可分为三类,弦乐器、打击乐器和管乐器。弦乐器有月琴、硬弦、板胡。演奏时均戴指帽。打击乐器有梆子、碗碗、边鼓、堂鼓、铙钹、铰子、手锣、马锣、大锣(勾锣)等。由月琴、碗碗领奏,硬弦、板胡伴奏,乐器虽少,但配合的紧密和谐。各个乐器根据各自不同的性能和特点,将同一基本曲调加以个性化的处理,三位一体,相依为伴,统一而不单调,丰富而不杂乱,形成一套统一、完整、丰富多彩的伴奏形式。碗碗腔乐队的体制和编制,在搬上大舞台后,有了很大的变化,增添了乐器,扩大了编制,并采用了和声、复调、配器等新均作曲技法,丰富了色彩,扩大了表现力,使伴奏艺术有了新的发展。

1.文场器乐

碗碗腔东、西、南、北四路文场器乐分别是:“东路”有月琴、硬弦、板胡、唢呐、马号等;“西路”有月琴、二弦、笛、板板、灯碗等;“北路”有大胡(现在也有用改良板胡)、二弦、月琴、小唢呐等;“南路”所用乐器与汉调桄桄基本相同。山西两路,则接近蒲剧和晋剧。

2.武场器乐及锣鼓经

碗碗腔的武场器乐有梆子、碗碗、边鼓、堂鼓、铙钹、铰子、手锣、马锣、大锣(勾锣)等。

锣鼓经可分为以下五种:

开场铜器:由多种锣鼓点组成,用于开戏的烘场子、制造气氛、招揽观众。常用的有[马锣开场][十样景开场]和[桂花城开场]等。

板头铜器:主要用于起板。其用法分为击乐单起(干起)和板头音乐结合两种形式。常用的有[安板][四棰][小草][七棰][原翻儿][带板][扬句子][滚白][垫板]等。

动作铜器:主要用于演员表演,可单牌使用,也可视其需要,按联套规律多牌联套。常用的有[五棰][七棰][十棰][十四棰][擂棰][摩镭][豹子头][清场锣][列棰子][勾棰子][一扇坡][摆亮子][翻山鹞][南瓜蔓]等二三十种。

曲牌铜器:主要用于伴奏唢呐曲牌,以曲定名,无专用名称。弦乐曲牌主要以梆子、碗碗击节,铜器一般不用或少用。

效果铜器:模拟或表现打更、风声、雨声、水声等。

碗碗腔改良之后,还吸收了秦腔、京剧和其他剧种的一些锣鼓点,更好地适应了演出和需要。

(五)碗碗腔的代表剧目及有影响的演员

碗碗腔的剧目相当丰富,同州、朝邑一带的抄本有461种。其代表剧目有《金琬钗》《香莲佩》《蝴蝶媒》《火焰驹》《青素庵》《万福莲》等。从题材和内容看,才子佳人戏与社会风情戏居多,忠奸斗争戏次之,也有绿林豪杰戏与神魔鬼怪戏,这些戏大都情节错综复杂,故事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剧目经过整理,使这一剧种焕发了青春。1956年沙底业余剧团以真人扮演,用碗碗腔唱腔试演了《献连环》。1958年原朝邑剧团(大荔碗碗腔剧团)又将皮影传统剧《二度梅》搬上了舞台。在摸索、试验的过程中,博采姊妹艺术的特点,大胆地进行了革新和创造,继又排演了现代戏《朝阳沟》、传统戏《兵火缘》、现代戏《一家人》《红岩》《刘胡兰》等,在音乐唱腔方面除基本保留了同、朝碗碗腔的风味外,亦在表演艺术上,注重了对角色性格的刻画,又有选择地运用原皮影戏中的一些造型动作。

改革开放后,碗碗腔皮影戏以谢蒙秋为华县碗碗腔皮影创作的《雪艳渡江》《珊瑚塔大审》《借水》《游河南》四个经典碗碗腔小戏和新编历史小戏《虎狼峪》为代表,把华县皮影戏挑马线、换头、武打、撑船等技法在五个小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华县碗碗腔皮影开拓市场、走出国门作出了积极贡献。多年来,华县皮影带着这一台经典剧目多次出访德国、法国、日本和其他国家,使碗碗腔皮影闻名世界。舞台剧则以朱学创作的《杨贵妃》取得的成就最高。该剧1985年由陕西省戏曲究院华剧(碗碗腔)团演出。1986年11月,《杨贵妃》应文化部邀请赴京汇报演出,震动了首都剧坛。在暂短的演出时日里,北京文艺界为该剧召开了四次讨论会,探讨《杨贵妃》所赋予的现代意识和审美价值。11月16日晚,文化部领导在中南海礼堂观看了《杨贵妃》的演出,感慨万千。17日下午,文化部领导在文化部会议室接见陕西戏曲研究院赴京汇报演出团的有关领导、编剧和部分演职人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曹禺题词:“世间唯有情难诉”。文化部部长王蒙题词:“百感交激长恨曲”。1987年5月,该剧参加首届陕西省艺术节,荣获演出金牌奖。著名戏剧艺术家马少波应邀来西安观摩陕西省艺术节的演出,看了《杨贵妃》即兴题词:“天恩蜜誓岂真情,雨打梨花不忍听。倾国非因倾国貌,长安史笔话亡兴。”同年9月,该剧参加香港“中国地方戏曲展”演出,蜚声香港;10月,该剧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西北荟萃”演出,倾倒金城观众。

碗碗腔的名演员,东府有史长财、段转窝、王平安、李俊民、李五喜、潘经洛、魏振业、张礼常、疙顶、李群财、王四贵、王凤堂、王蔓、一杆旗(杜升初)、朱哼、谢德龙、雷文立、党金奎、参苗子、齐喜等。民间流传说:“齐喜王蔓参苗子,一杆旗歪脖子”,足见这些人在当地群众中是享有盛名的。陕北有郝永发、杨农耀、靳文华等。西府有徐汉娃、韩穴娃、李有财等。特别应当提出的是一杆旗,他原名杜初升,原籍大荔县杜家滩,后居住在渭南肖家村,生于1878年,18岁随父学艺(其父杜生林,是碗碗腔艺人),22岁出台,演戏生涯五十余年,1952年病故,享年74岁。他演过的戏有100多本,教徒弟5人。他有一定的文化,能自己写戏。其演出特点是:字意精确,唱做细致,态度严肃。他描述自己一生的艺术生活,并以此教导同行时说:“走遍天涯,到处有吾家;步长途,风吹雨洒;登高台,讲经说法;论琴音,六律通造化;论字意,四音不敢差;讲情节,一白二笑三哼哈,老外末贴须像他。演苦戏,引人泪巴巴;演乐戏,惹人笑哈哈。自古道戏假情不假,怎能说演者疯子看者瓜。遇知音,欢迎呀,技艺虽高不可夸,这也是一宗文化,任凭他庸夫俗子耻笑咱。”这种对待艺术事业的态度,在当时确是难能可贵的了。

新中国成立后,碗碗腔优秀演员有李瑞芳、段林菊、王景山、王毓娴、王斌、温喜爱等、苗德发、贺林、杭立文、富学、原安民、吴晓燕、杨荣荣、王立等。[1]

相关事件

2022年06月14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户碗碗腔团在[[]]演出,参与演出。(详情

2022年06月14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户碗碗腔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出您的查询内使用的某些“”未用对应的“”封闭。您的查询内使用的某些“”未用对应的“”封闭。参与演出。([[|详情]])

  1. 陕西地方剧种/屈曌洁.—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