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叫天

来自戏曲百科

盖叫天(1888-1970)武生 原名张英杰,号燕南,河北高阳人。幼入天津隆庆和科班学武生和老生。他继承南派武生创始人李春来的艺术风格,兼收京剧和昆曲各派武生表演艺术的长处,并借鉴武术,仔细观察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充实自身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力。他擅演《武松》及《一箭仇》、《恶虎村》、《垓下之战》等戏,有“江南活武松”之誉。有影片《盖叫天的舞台艺术》、《武松》和已出版的有关记录其艺术经验的《粉墨春秋》一书。

盖叫天(1888—1971),男,京剧武生。原名张英杰,号燕南。河北高阳人。

8岁时入天津隆庆和科班,一开始学的是老生、老旦,也学武生。他10岁开始登台,13岁在杭州演出时开始用“盖叫天”之名,意思是要超过当时的“伶界大王”谭鑫培,因为谭鑫培的艺名叫“小叫天”。

艺名来历

盖叫天原名张英杰,擅演武松戏,初从艺时仰慕京剧大师谭鑫培父子,模仿他们的艺名“谭叫天”、“小叫天”而取名“小小叫天”,后因遭人讥笑,索性改名“盖叫天”,以示要超过谭家父子。又经过多年的苦练和探索,终于事业有成,成为誉满天下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人称“江南活武松” (他常在长江以南的京剧舞台演戏)。


盖叫天(1888~1971)原名张英杰,字燕南,小名老黑、老洞,艺名金豆子、盖叫天。高阳西演村人。出身贫苦,8岁时因家乡遭水灾,难以度日,便同四哥一起进天津的隆庆和科班,开始舞台生涯。为糊口认真学戏,被班里的一位主教老师齐瑞亭看中,教他学武生,并给他取艺名“小金豆子”。10岁开始登台演戏。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占天津后,盖叫天一度回家乡,后随大哥到上海,开始在上海一带演出。先学武生,又学文戏,后改习老生,倒嗓后,仍然学习演武生。13岁改艺名“盖叫天”。14岁在上海加入玉仙茶园的班子,第一次用“盖叫天”的艺名演出。由于表演精彩,赢得观众喜爱,“盖叫天”的名字从此传开。17岁在杭州演《花蝴蝶》时,不幸折断了左臂,接上后,仍不间断练功。

1934年,48岁的盖叫天在上海演出《武松·狮子楼》时,又跌断了左腿,腿骨穿皮肉而出,他忍痛用右腿“金鸡独立”,直到大幕闭上,盖叫天被送往医院医治。但是在医治时被医生接错骨位,变成畸形,不能登台演出了,盖叫天不甘心就此退出他热爱的戏剧舞台,问医生还有什么补救的办法。医生回答说,只能是把腿再弄折了重新接。盖叫天听完,马上抓住刚接好的左腿,一咬牙,在木床边上重新磕断了,请医生再接。在治疗期间,他就开始教戏,出院回家疗养后就开始练功。终于在两年后重登戏剧舞台。

盖叫天戏德高尚,做人刚直不阿,拒充内廷供奉和为军阀演出。清废帝溥仪娶妃子、贿选总统直系军阀首领曹锟庆贺当选获胜,举行大堂会邀他,他都拒绝参加;1932年在上海演出《张久琯》时,在《申报》上宣称“小魔王恃强欺弱,添隆师妙计惩汉奸”;1939年在浦东演侠义戏《就是你》,因“触犯时局”,被迫停演;1940年前后,抵制汉奸假借“伶界联合会”之名为日本侵略军举行的所谓募捐义演。

新中国成立后,盖叫天焕发了艺术青春。为庆祝解放,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化部特邀盖叫天和梅兰芳、周信芳等老艺术家一起多次联合演出,盖叫天都欣然参加。1950年,文化部召开全国戏曲工作会议,盖叫天应邀到北京,12月5日,毛泽东主席在怀仁堂观看了他演出的《一箭仇》。后来,他又受到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接见,盖叫天非常激动,在会上发言,感谢党的关怀,决心把毕生精力贡献给戏剧艺术。1952年第一次全国戏曲汇演中,获国家颁发的荣誉奖状。此后,他经常到各地巡回演出,对艺术更加精益求精,他的座右铭是“学到老”。

195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为他拍摄了《盖叫天舞台艺术》。1956年,文化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在上海为盖叫天举办从艺60周年纪念会,再次被授予荣誉奖。同年,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分会主席。1957年,周恩来陪同外宾到杭州,冒着濛濛细雨步行回访他,他激动得流下了热泪。1959年秋,排演《乌江恨》,自任编剧、导演兼主演。1962年7月,盖叫天回家乡高阳祭祖,在保定向全专区各县剧团代表传艺。1963年,完成艺术片《武松》的拍摄。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自编自演了不少现代题材的小戏,用戏剧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生活。

盖叫天继承南派武生创始人李春来的艺术风格,并广泛吸收多种戏曲中各流派武生和其他行当的长处,提高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力。讲究造型美,人物造型以“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为准则,主张以外形动作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盖派”艺术风格,尤擅演武松戏,包括《打虎》、《狮子楼》、《十字坡》、《快活林》、《鸳鸯楼》、《蜈蚣岭》等。他塑造的武松形象性格鲜明、胆大心细、嫉恶如仇。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描绘他的动作时说:“快起来如飞燕掠波,舒缓之处像春风拂柳。动起来像珠走玉盘,戛然静止就像奇峰迎立。”陈毅写诗称他“燕北真好汉,江南活武松”。

盖叫天著有《粉墨春秋》、《燕南寄庐杂谭》等。“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残酷迫害和打击,身心受到严重摧残。1971年1月15日,含冤在杭州去世。1978年9月16日,中共浙江省委、省革委会为盖叫天平反昭雪,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并成立盖派艺术研究所。其子张翼鹏、张剑鸣(小盖叫天)、张二鹏均演武生。李少春、张云溪也曾拜盖叫天为师。


(1888—1971)武生演员,盖派艺术创始人。原名张英杰,号燕南,曾用艺名小菊仙、小白旋风等,河北省高阳县人。8岁时与其四兄张英俊同入天津隆庆和科班学戏,习武生,翌年在天津以“小金豆子”艺名正式登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与张英俊同赴上海,投奔在天仙茶园演唱的大哥张英甫。来沪后,从陈福奎习老生,初次登台于老天仙茶园,扮演《打金枝》中唐皇。后随班赴汉口演出,又习老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受聘于王鸿寿主持的上海春仙茶园,改演武生。民国元年(1912年)第一次去北京,演于北京文明园。民国3年(1914年)加入上海天蟾舞台,排演了新戏《年羹尧》、《劈山救母》、《智取北湖州》等剧。民国8年(1919年)在上海亦舞台初浦《乾元山》一剧。民国9年(1920年)至民国12年(1923年)先后演于申江亦舞台、共舞台、天蟾舞台,创排剧目有二本《劈山救母》、《七擒孟获》、《楚汉相争》、《就是你》、《西游记》等。民国25年(1936年)腿伤痊愈后重返舞台,演于更新舞台、黄金大戏院、卡尔登戏院、中国大戏院、天蟾舞台,剧目有《武松》、《三岔口》等;直至民国34年(1945年),此后极少演出。1949年以后,先后参加庆祝全国解放、上海市戏曲界救灾大义演、上海市戏曲界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等演出。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武松打店》荣获文化部颁发的荣誉奖状。1956年11月文化部在沪为盖举行“盖叫天舞台生活60周年纪念”活动。1957年3月赴杭州、上饶、南昌、长沙、武汉、九江、庐山等地巡回演出。文化大革命中,在杭州受迫害致死,时年83岁。

       盖叫天长期在上海及南方一带演出。13岁时,在杭州取艺名“盖叫天”,取盖过谭鑫培(小叫天)之意。盖叫天宗法南振武生创始人李春来,又广泛吸取京剧与昆曲及地方戏中各流派武生和其它行当表演艺术的长处,逐渐形成了具有特殊风格的盖派表演艺术。盖叫天的表演着重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和精神境界的展现,讲究造型美,即使对反面人物也不作外形丑化。他塑造的武松性格鲜明、形象饱满,有“江南活武松”之誉。陈毅元帅赠诗曰“燕北真好汉,江南活武松”。

        盖擅长剧目以短打和箭衣武生戏为主,如《三岔口》、《一箭仇》、《白水滩》、《花蝴蝶》等。创造的新戏有《劈山救母》、《伏虎罗汉》、《智取北湖州》、《乌江恨》等剧。盖在《闹天宫》中塑造出粘毛像真猴似的孙悟空,在战四天王时创造出边“弹琵琶”边“耍圈”等表演,别具一格,成为南派猴戏一重要流派。在刀枪把子上,创造了单刀枪、六合枪、莲花轮,还有太极剑、三刀剑、钟馗剑等剑法,以及三节棍、九节鞭等兵器新打法,丰富了武生表演艺术。在服装、化妆等方面,盖也有革新创造,根据自己的身体特点,在《楚汉相争》中创造了与众不同的霸王形象,从盔头、服装到面部比妆都有独特风格。盖叫天大胆的革新创造,丰富了武生表现手段,对南方武戏的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如他在《恶虎村》中创造的“鹰展翅”造型已被后来者广泛学习应用。在武生艺术中盖叫天与北方杨小楼并驾齐驱,“北杨南盖”成为京剧武生两大流派。

       盏叫天一生热爱艺术,忠于艺术,以“活到老,学到老”为座右铭。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杭州天仙戏院演出《花蝴蝶》时曾折左臂。民国23年(1934年)47岁时,在上海大舞台演出《狮子楼》又折右腿不幸误诊,为了不中断自己的艺术生命,他毅然弄断了庸医错接的腿骨重接,在病床上锻炼,以顽强的毅力恢复了健康,从头开始练功,终于重返舞台,演剧直至70多高龄。

       盖叫天性格刚正不阿,是一个正直的艺术家。盖曾说“黄金有价艺无价”,极少参加堂会演唱,为保尊严宁愿挨饿,但却热情参加义演。盖曾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共产党”,表示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50年代盖叫天曾任上海京剧院顾问,不久回到杭州定居。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主演戏曲影片《盖叫天的舞台艺术》、《武松》,有关记录盖叫天艺术经验的书籍有《粉墨春秋》、《蒸南寄庐杂淡》、《盖叫天的表演艺术》、《活武松盖叫天》、《盖叫天传》等。其长子张翼鹏为著名海派武生,演悟空戏独具一格,二子张二鹏,三子小盖叫天(张剑鸣)及孙张善麟、张善元乃盖派传人。1958年收李少春、张云溪为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