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豫剧团

来自戏曲百科

濮阳市豫剧团建立于1987年,是以濮阳市文化艺术学校84届毕业生为主体,选拔豫北各地艺术团体尖子人才组建而成。建团以来,他们坚持“出人出戏”,生产了大批精品剧目,多次受到高占祥、杨德志等中央领导接见。

始终坚持“两为”方向,“双百”方针和剧目建设上的“三并举”原则,尤重排演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经常上演的剧目有《能人百不成》、《倒霉大叔的婚事》、《任长霞》、《五世请缨》、《狸猫换太子1-3部》、《狱卒平冤》、《江姐》、《张三李四》、《三夫人》、《下陈州》、《杨门英杰》、《骨肉恩仇》、《飞夺泸定桥》、《疯哑怨》等三十多部剧目。其中,新编历史剧《斩御史》在河南省第一届戏剧大赛中获“铜牌”奖;大型现代戏《嫁母》、《油嫂》在河南省第二、三届戏剧大赛中分别获特别演出奖、优秀演出奖;尤其是大型现代戏《能人百不成》,在河南省第四届戏曲大赛中分别获得优秀演出、优秀剧本、优秀导演、优秀音乐、舞美五项大奖,并于1993年代表河南省参加了全国戏曲交流汇演(北方片)演出获优秀剧目奖。1993年分别应邀晋京演出,并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刘邦与萧何》在第八届戏剧大赛中获得金奖。大型现代戏《连心桥》在第九届戏剧大赛中获银奖,获十多项单项奖。导演奖全省第二名。2003年获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国家一级演员管爱姣、王青霞等在历届比赛中多次获演员一等奖、二等奖。

十多年来,该团演职员在演出实践中,艺术素质得到不断提高。现在高级职称者11人,中级职称者26人。该团领导具有较强的精品意识,在市场经济的新时期,坚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质量求生存,努力提高艺术水平,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


濮阳市豫剧团建立于1987年,是以濮阳市文化艺术学校84届毕业生为主体,选拔豫北各地艺术团体尖子人才组建而成。建团以来,他们坚持“出人出戏”,生产了大批精品剧目,多次受到高占祥、杨德志等中央领导接见。

始终坚持“两为”方向,“双百”方针和剧目建设上的“三并举”原则,尤重排演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经常上演的剧目有《能人百不成》、《倒霉大叔的婚事》、《任长霞》、《五世请缨》、《狸猫换太子1-3部》、《狱卒平冤》、《江姐》、《张三李四》、《三夫人》、《下陈州》、《杨门英杰》、《骨肉恩仇》、《飞夺泸定桥》、《疯哑怨》等三十多部剧目。其中,新编历史剧《斩御史》在河南省第一届戏剧大赛中获“铜牌”奖;大型现代戏《嫁母》、《油嫂》在河南省第二、三届戏剧大赛中分别获特别演出奖、优秀演出奖;尤其是大型现代戏《能人百不成》,在河南省第四届戏曲大赛中分别获得优秀演出、优秀剧本、优秀导演、优秀音乐、舞美五项大奖,并于1993年代表河南省参加了全国戏曲交流汇演(北方片)演出获优秀剧目奖。1993年分别应邀晋京演出,并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刘邦与萧何》在第八届戏剧大赛中获得金奖。大型现代戏《连心桥》在第九届戏剧大赛中获银奖,获十多项单项奖。导演奖全省第二名。2003年获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国家一级演员管爱姣、王青霞等在历届比赛中多次获演员一等奖、二等奖。

十多年来,该团演职员在演出实践中,艺术素质得到不断提高。现在高级职称者11人,中级职称者26人。该团领导具有较强的精品意识,在市场经济的新时期,坚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质量求生存,努力提高艺术水平,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

濮阳市豫剧团历届获奖情况

剧目 奖项名称 获奖情况 第一届 豫剧《斩御史》 演出奖 铜牌 剧本奖 二等奖 导演奖 二等奖 表演奖 谢启顺〈饰汉景帝〉一等奖 杨喜梅〈饰晁夫人〉二等奖 贾文龙〈饰晁错〉二等奖 范雅鸣〈饰白玉桃〉二等奖 舞美单项奖 绘景奖 绘景:贺玉娥 第二届 豫剧《嫁母》 演出奖 特别奖 优秀舞美奖 舞美设计:余大洪 王正国 表演奖 管爱姣〈饰何母〉二等奖 第三届 现代豫剧《油嫂》 演出奖 优秀奖 优秀导演奖 导演:刘同标 赵春生 优秀音乐奖 音乐设计:孙朝卿 蔡钢铁 优秀舞美奖 李承元 表演奖 汤玉英〈饰蕙兰〉一等奖 管爱姣〈饰大娘〉一等奖 第四届 现代戏《能人百不成》 演出奖 优秀演出奖 优秀导演奖 导演:韩菁华 优秀剧本奖 编剧:贾璐 安克慧 聂延军 优秀音乐奖 音乐设计:龙树江等 优秀舞美奖 舞美设计:李其祥 表演奖 贾文龙〈饰白世成〉优秀表演奖 吴建伟〈饰胡片长〉表演奖 第七届 现代戏《万金油借牛》 演出奖 铜牌 剧本奖 编剧:贾璐 安克慧 表演奖 支国英〈饰陈抓钩〉三等奖 第八届 《刘邦与萧何》 演出奖 金奖 第九届 豫剧《连心桥》 剧目奖 二等奖 编剧奖 编剧:郭克柱 张士芳 导演奖 导演:袁文娜 张士芳 舞美奖 灯光设计奖:张学伟 表演奖 贾文龙〈饰李全芳〉表演荣誉奖 王青霞〈饰彭秀芹〉一等奖 张艳〈饰刘母〉二等奖 吴建伟〈饰胡老板〉三等奖 李慧娟〈饰赵小星〉三等奖

地址: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城关镇红星街25号


时间回转到1987年7月1日,那是濮阳市豫剧团诞生的日子。由市戏曲学校84班为主体,吸纳周边地区优秀戏剧人才组建的团队,从此伴随这座年轻城市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市豫剧团凭借“高级职称多、现代戏剧多、得奖次数多”,一度成为周边地区实力最强的地市级豫剧团。

然而,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戏剧等传统文艺节目的生存和发展,出现了令人揪心的滑坡状况。戏剧市场不景气,财政支持少,让市豫剧团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 

市豫剧团编制80人,拿着30%的财政工资待遇。许多演员经常饿着肚子,扛着行李卷,疲惫穿梭于红白事场所,甚至在坟头棺材前卖唱。由于“僧多粥少”,有限的经费和收入分到人头上更寥寥无几。缺少排练费用,没有好的舞台和设备,演员们看不到美好的前景。加之,各种管理问题接踵而至,剧团几乎陷入“一潭死水”的境地。难能可贵的是,大家的创作排练热情并未因为经济上的窘迫而泯灭。

20多年来,市豫剧团先后创作排演优秀剧目86部,有12部获省级以上奖励。演员们靠着对戏曲的热爱,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我8岁就开始学唱戏了,许多人和我一样,唱戏早已经融入到生命里,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也无法割舍。”市豫剧团团长杨庚杰深情地说。

忽如一夜春风来

濮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市的文化发展一直牵动着市领导的心。 

7月27日,市委书记段喜中、市长盛国民等到市豫剧团调研。看到演员们情系艺术事业、坚守精神家园,在艰苦条件下取得的成绩,段喜中、盛国民等市领导被深深打动,决定给予全方位的大力支持。

剧团所有在编人员档案工资按100%发放,200场公益性演出档期排满,豪华大巴车解决了交通车辆问题,舞台设备改造升级,办公经费和奖励机制迅速得到落实。

仿佛一夜之间,市豫剧团获得了新生。“简直像做梦一样。那天,我们团很多人都落泪了。”回忆起3个多月前的那次领导慰问,豫剧团的演职人员们仍然激动不已。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文化体制改革发展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角。省委书记卢展工也强调,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杨庚杰说:“全社会都在关注文化发展。这让文化艺术工作者,有了空前的希望和信心。”不待扬鞭自奋蹄市领导调研之后,市豫剧团全体人员怀着一颗激动而又感恩的心,致力于回报社会各界的关怀。

不待扬鞭自奋蹄

8月5日闭幕的第12届河南省戏剧大赛中,市豫剧团凭借现代戏《尘封的军功章》,一举拿下表演奖2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

同时,编剧和导演也都获得一等奖,可谓大获全胜、大快人心。

然而,市豫剧团全体演职人员没有丝毫满足。为了搞好巡演,演员们加班加点,下车搞演出,上车练台词,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同时,他们准备根据濮阳历史文化背景,创作一批历史题材剧,再创作一批现代戏,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做出贡献。

“过去条件差、待遇低,干不好没有人说啥。现在不同啦,再干不好,咋向市委、市政府和人民交待?现在,我们有压力,但更有动力!”杨庚杰一番话,道出了市豫剧团所有演职人员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