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连成

来自戏曲百科

“富连成”成立于1904年,1948年停办,是京剧教育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造就人才最多的一所科班,马连良、谭富英、叶盛兰、裘盛戎、袁世海等学生,后来都成为表演流派的创始者,对京剧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富连成形成的比较完备的育人体系,对今天戏曲人才的培养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一、“盛世元韵”来历

1903年由吉林商人牛子厚出资、京剧演员叶春善筹办,于1904年在北京正式成立京剧科班,初名《喜连升》.,后改《喜连成》。牛子厚为班主,叶春善任社长。1912年夏,因业务不振,牛子厚转让给沈姓接办,改名《富连成》。沈仁山、沈秀水先后任班主,仍由叶春善掌理。

为什么富连成“富”字后面,学生名字不带“成”字,而是“盛”字呢?这里有个故事。

牛子厚将戏班转给沈成仁后,依然和叶春善和众位教师保持联系。每次进京,总的跟叶老板、萧先生叙叙,看看孩子们演出,聊聊最近排什么新戏,对科班十分关心。也是叶春善说起,三科学生招齐,第四科学生马上就要入学,将来还得采取几个字,作为学生的排行。叶春善和牛子厚说这些话的时候是在广和楼,当下,牛子厚不假思索,就指着广和楼墙上一块匾额说:“你瞧,这块《盛世元音》的牌匾,不就是咱们富连成将来的排行吗?,而且这个“盛”字比“成”字还要好,我们现在不仅要求其成功,而且最要求其兴盛,要国剧一脉由此而陆续不断地传下去。将来“盛”字下来就是“世”字,“世”字下来就是“元”字,“元”字下来这个“音”字不太好,我们何妨把它改成“韵”字,那就更加响亮了!”牛子厚这一番话,奠定了富连成七科学生的排行。

二、富连成训词

“富连成”科班还有“学规”,也叫“训词”,是萧长华先生口述,李先生笔录,

全文如下:

传于我辈门人,诸生须当敬听:

自古人生于世,须有一计之能。

我辈既务斯业,便当专心用功。

以后名扬四海,根据即在年轻。

何况尔诸小子,都非蠢笨愚蒙;

并且所授功课,又非勉强而行?

此刻不务正业,将来老大无成,

若听外人煽惑,终久荒废一生!

尔等父母兄弟,谁不盼尔成名?

况值讲求自立,正是寰宇竞争。

至于交结朋友,亦在五伦之中,

皆因尔等年幼,哪知世路难生!

交友稍不慎重,狐群狗党相迎,

渐渐吃喝嫖赌,以至无恶不生:

文的嗓音一坏,武的功夫一扔,

彼时若呼朋友,一个也不应声!

自己名誉失败,方觉惭愧难容。

若到那般时候,后悔也是不成。

并有忠言几句,门人务必遵行,

说破其中利害,望尔日上蒸蒸。

三、《五虎上将》和《六大弟子》

喜连成初期,有《五虎上将》和《六大弟子》之说。

1、五虎上将

当年,喜连成开办的时候,叶春善任班主,总管全权,聘请了五位教师教戏,即所谓的“五虎上将”,他们是宋起山、苏雨卿、唐宗成、蔡荣贵、萧长华。

宋起山自幼入梨园行充当武行,各种大小跟头无不精通。二十几岁时在北京演戏,跌伤左腿,改行充任武行头。有戏时在后台管事,无戏时教子弟练武功。对于教导小孩子开蒙、练习翻各种跟头,有专门法则和技术。凡他选拔教出的徒弟,不但翻得稳、准、狠、冲、而且能翻几近失传的跟头。

苏雨卿是昆旦兼唱青衣,在光绪二十年很有名气。他从头科陆喜明教起,到五科李世芳、傅世兰。他不仅能教戏,还能拉一手好胡琴,可以为徒弟吊嗓子。他与叶春善共事三十多年,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唐宗成是自幼学场面出身,擅长于打鼓,尤其对于武戏,打得更是严紧爽脆,能够使台上人唱的舒服,台下人看的痛快。

蔡荣贵是小荣椿科班头科学生,本工老生,武生戏、长靠短打全拿得起来。马连良等都是他教授的学生。

萧长华自幼拜四喜班丑角宋赶生为师,跟师傅在各班效力,虽然来不上大活,却肯处处留心。百天唱戏,晚上回家就抄本子。叶春善平素敬萧之人品敦厚、腹笥渊博,所以请他担任教师。萧长华会戏多,对喜连成、富连成培养学生,贡献最大。

2、六大弟子

起初,喜连成入科只有六人,这就是人们所习闻的“喜连成六大弟子”。他们是武喜永、张喜福、赵喜魁、赵喜珍、陆喜明、陆喜才。

武喜永入科最早,年纪最大,经人介绍,拜在叶春善名下学徒,因为他是开山门的第一个大徒弟,叶春善就教他学老生。把他当做“手把徒弟”看待,把自己毕生所学都教给他。

武喜永进科班那年他12岁,嗓音还冲。可惜喜连成刚刚有点起色,他就倒了仓,一直没有喊出来,还没有出科就不能唱戏了。叶老板念其是第一个徒弟,就派他在后台当了一名管事,兼管年轻的小师弟们。凡是喜连成头二科学生对他没有不尊敬、不畏惧的。因为他没出科就不能上台,所以,内外两行认识他、知道他的人不多。

张喜福,就是后来著名的老生演员雷喜福。关于他改性之事,后面再说;

赵喜魁、赵喜珍是胞兄弟,喜魁身材魁伟、气魄雄厚,学架子花脸;喜珍面目姣好,体格袅娜,学习花旦和武旦。这两个人是六大弟子中杰出人才,享名最早,技艺超群。可惜,出科后远走上海,以教戏终其一生。

陆喜明、陆喜才是梨园世家,喜明习青衣,喜才学武丑。

四、搭班习艺,借台演戏

梨园界子弟,没有进过科班的,在自己家中请教师学戏的孩子,学一两年之后就可以登台演戏了。唯一难处是,大班不收,小班不留,成了家长最伤脑筋的事。叶春善是科班出身,知道学会几出戏没有地方唱的难处,就开放了“搭班习艺,借台演戏”这么一条途径。这些孩子可以参加到喜连成科班来,与一般学生同台演戏。最初有五个孩子加入喜连成搭班习艺,后来者五个人倒有四个人成了一代名伶,全都独当一面,红遍南北这和科班训练、熏陶是有一定关系的。这五个小孩就是老生周信芳、林树森、贯大元,旦角梅兰芳,花脸董岐山。

五、雷喜福原名张喜福

雷喜福(1895~1968),著名京剧老生,为喜连成六大弟子之一。

其父李十自绍兴来京,于崇外西兴隆街西口经营珍味斋,卖汤羊为业。李十之妻亡故,留有一子,李十身入困境无力抚养其子,便将其卖与工人雷振山为养子。后雷氏夫妇又相继过世,便由养母之父张九抚养。当时叶春善正招收徒弟,张九便将其送入喜连成喜字科学艺,因是入科学生的第五名,为取“五福临门”之吉意,故排名张喜福,直至1912年对外演出时,仍用此名。出科后因其生父不务正业,屡次找其索要钱物,后经叶社长同意,于21岁时改张为雷姓,从此沿用雷喜福之名。

雷喜福入学时,叶春善见他深目广颐、鼻隆口方,就让他学老生戏。喜福资质稍差,记忆力比较迟缓,所以学戏时没有少挨打,打得越重,记得越瓷实。故他到了四十岁,也能够独当一面,在梨园界须生群中占一地位,这就是他幼功好,玩意儿实在的缘故。

在科班时,萧长华代他排了一出《八大锤》断臂说书的王佐,以白口干净、做工传神,饱受前台欢迎。出科后虽搭班挂二牌,但仍为母校执教,李盛薻、叶世长、哈元章等许多出做工老生戏,全是这位大师兄一手教出来的。

六、“净行三杰”侯喜瑞

侯喜瑞,字霭如,河北衡水人,生于北京,回族。侯喜瑞5岁时,其母病故,父子三人相依为命,生活甚是凄凉。9岁时经勾顺亮介绍进入喜连成科班。喜连成科班当时只是筹建阶段,学生仅有二十几人。入科后排名“喜瑞”。侯喜瑞坐科7年。出科后,每日戏完,必到各大班中去观摩黄润甫演出,有时间的话,还要溜到后台,看黄三勾脸扮戏。他对黄派艺术整整无间寒暑的窥伺了五六年之久,经萧长华的提携与举荐,拜黄润甫为师。得到黄的真传。

侯在严承师教的基础上,又根据自身的条件扬长避短,在即保留了黄派艺术风格的前提下,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即为世人所称的“侯派”。与身材魁梧的金少山、郝寿臣三足鼎力,成为净行三杰,有“南金北郝老侯爷”之誉。

侯喜瑞不仅好学不倦,而且是悔人无厌。在他刚一出科还没有担任助教,便时常给二科师弟们说戏到了大三科学生入学,他已是正式助教,帮助萧长华排戏、教戏。1918年,离开富连成搭班唱戏。直到1922年,在高庆奎的庆兴社替郝寿辰演《七擒孟获》魏延,这才脱颖而出,从此一帆风顺,成了一位名架子花脸。

五十年代中期,某次中和戏院上演大合作之<战宛城>,侯爷之曹操,孙毓堃之张绣,筱翠花之邹氏.演至末场曹军大败,乱军中张郃与曹操牵马,曹欲带邹氏同行,张郃道:"军中不带妇人."侯爷之曹操现场抓哏:"别介!这是我师弟,得带他一块走才是."台下轰然大笑.

七、喜连成多回族子弟

喜连成叶老板和各位教师尊重民族信仰,对于回族的新仰与戒律向来特别尊重,对于在族学生另备伙食,饭菜筷碗全部分开。所以,回族人肯把孩子送进富连成学艺。因此,几乎每一科里都有回族子弟参加,如侯喜瑞、马连良、马连昆、马盛勋、沙世鑫、李世章、黄元庆、哈元章、李元芳等。

八、刘连荣出痘改净角

刘连荣籍贯北京,幼时在外江班学戏,至十五岁时始入喜连成科班连字科。初从秦腔教授赵某学秦腔老生,学就《金刚庙》、《杀庙》、《广太庄》等。后改从武戏教授姚增禄学武生,以《英雄义》之卢俊义、《蔡家庄》之武松为佳。嗣由叶春善社长提倡,命学《贾家楼》之唐璧。

这一时期,刘连荣忽然感染水花症,虽经延医治愈,脸上留下疤痕,甚为难看,遂改学武净。时在冬季,每日晨起,刘身穿大棉袍,足蹬厚底靴,背扎靠旗,在院中独练大刀花两三小时,每日如此,从不间断,功力渐增,善大刀戏。

变声期过后,他的嗓音一天比一天洪亮,渐渐由只演“大英雄”一类的反坐子花脸而发展到能演一些唱、念、做兼而有之的重头戏。当时,科里的几名主要净角相继出科,刘连荣便顶了上来。萧长华先生给他说了不少“三国”戏,如《临江会》中的关羽,《群英会》中的黄盖、曹操,《芦花荡》中的张飞等,还说了《审七长亭》、《荥阳关》等剧目。刻苦用功,进步很快。

刘连荣为人忠厚,学满之后,他一直留在科班演戏,个人没有急于外出搭班的要求。后来,梅兰芳先生因自己领导的承华社缺少当家花脸,遂搭入梅剧团。第一出戏演的是《宇宙锋》,他饰赵高,一炮打响轰动京都,自此一发而不可收,成了梅先生的长期合作者。后来,他以净行应工接替了杨小楼先生以武生应工的项羽一角,与梅先生联袂演出《霸王别姬》,20世纪30年代陪梅先生出访了美国、苏联。他长期在梅剧团,间或也应邀在马连良师兄的剧团里短期演出。

九、马富禄老旦改丑角

马富禄七岁入“鸣盛和”习老旦,后因科班报散,十岁经刘喜益介绍转入“富连成”科班富字科习艺。初排名连禄后改富禄,工老旦。

那时候,头科老旦迟喜珠已出科留社服务,二科老旦唐连诗亦能独挑一出。马富禄初来乍到,老旦正宫戏“吊龟”“断后”“龙袍”都轮不上他唱,只能演一些边边沿沿的角色,郁郁不得志。萧长华看出来他是才堪大用,嗓门又豁亮,总在老旦圈子里打旋转,没有多大发展,因而教他该学小花脸。

马富禄改习丑角,官衣、方巾、彩旦、苏丑无所不学。由于他天赋条件好,尊师好学,刻苦勤奋,在科班里就小有名气,常与马连良合作,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出科后,马富禄拜傅小山为师,习武丑,并随杨小楼、梅兰芳、于连泉等赴上海天蟾舞台献艺。载誉归京后,他继续从萧长华、王长林学艺深造。后又与荀慧生、筱翠花、马连良、尚小云、金少山、高庆奎、郝寿臣、王又宸、谭富英、叶盛兰等名家鼎立合作。并曾与老生张春彦、小生金仲仁、旦角赵桐珊被誉为荀慧生剧团的四大金刚。他长期为筱翠花(于连泉)、马连良配戏,是“三小戏”和做派老生戏中不可多得的丑角人才。


十、二科须生连良最良

马连良,乳名三赏儿,其家原居北京西直门外,旧有“门马家”之称。其父马西园原本是小本商人,家境贫寒,曾开过“清音桌”(请票友唱戏卖茶)。因为见族人入梨园界的不少,收入虽不甚丰,却足以养家度日。便把年仅9岁的三赏儿送入喜连成(后改富连成社)学戏。先学武生,后学老生,萧长华给他起学名马连良。取“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意思。

马连良幼小时侯就有出息,喜欢干净,扮戏讲究细腻。喜连成后台经常雇用一个剃头的,专为花脸行剃“月亮门”用的。马连良常让他给剃眉毛,为的是扮戏时吊起眉毛来,再用油黑一画,可以免得看出原来的两个眉毛尖来。这一天,中轴武戏《普球山》,他扮蔡庆的老苍头,剃完眉毛,用粉眉一画,一点黑眉毛都看不出来,让萧先生瞧见了,就给他起了这个学名。果然,二十年后,二科学生就以他为最“良”了。

马连良进科班之时,张连福正红,当然轮不到他唱正戏。及至张连福倒仓,又赶上小连卿、刘荣升、五龄童、高百岁等搭班演唱,使他一直在边配角色中度过。到了临出科前一两年,才唱到正戏。出科应邀去福州担任主演。一年后北返,声誉鹊起。南赴福建之后,继续深造之心迫切,再次坐科三年以上。每天清晨去西便门外喊嗓、练念白,回家吊嗓,坚持不辍,不动烟酒,严格律己。

马连良成为一派宗主,是由于他在科的时候肯于努力奋斗,出了科之后,遇到了爱徒如子的叶老板予以优异的提携,再经萧、蔡二位先生悉心教导,才有后来成就。可见“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是永远不错的。


十一、小翠花是插班生

于连泉,艺名是大名鼎鼎的小翠花。他九岁入鸣盛和科班学艺,艺名“小水仙花”。1911年,鸣盛和科班解散,次年加入富连成科班,改名于连泉,艺名改为筱翠花。

小翠花幼时练蹻,用功极苦。这种苦功,并非他个人是如此,凡是科班出身的花旦、武旦,都要经过这种训练,不过成绩如何,就要看个人天分和努力程度了。差不多都是两脚绑上双蹻,由朝至暮不得松懈,在平地练得步履如恒了,就要进一步做“站三脚”的功课。“三脚”是一条二尺多高三条腿的长凳,生徒绑蹻,战在这窄板凳上,要挺腰直立,不倚不斜,少则几分钟,多则二三十分钟,居高临下,小孩子脚腕子无力,真能站哭了。小翠花不但站三脚没有出过错,到了冬天,他还能绑好蹻,在冰地上跑圆场,这类的功夫,就是后辈唱花旦的所学不到的了。

小翠花身材亭亭玉立,婀娜多姿,足以冠绝一时之外,其一对媚眼,亦堪称时下无双。非仅眉挑目语,可以迷阳城而惑下蔡,即随便一顾盼流波,均足使台下观众意荡神驰。只可惜他的嗓音沙哑,适于扮演少妇,而不宜于小姑娘的戏。他拿手戏很多,尤其和马连良合奏《乌龙院》,可谓双绝。到了“一言怒脑宋公明”之后,当初都是老生一个人唱,旦角毫无表情,未免显得场子孤寂无味,连泉在这地方,老生每一句唱之后,都加一句道白,直到老生唱“…父母堂前不孝”句,连泉念“那就该把你天打雷劈”,口吻的尖刻,语言的泼辣,再加上脸上的态度与眉目的传神,活画出泼悍的少妇和丈夫口角的神情来,造成了这一场的最高潮。要说马于二人将这出戏唱活了,他们两个可算是当之无愧。

十二、高百岁曾在富连成搭班

高百岁(1902~1969),著名麒派老生。

1915年,高百岁搭入富连成。高百岁在富社搭班,一向保持唱倒二的记录。他的戏路子是宗刘鸿声,以三斩一碰享名。由于一年后嗓音失润,离开了富连成。现在的顾曲家,都知道他是麒麟童周信芳的大弟子,为麒派老生传人,殊不知以前他的嗓子是高唱入云,不以靡靡之音取悦于观众的。

当年,高百岁《斩黄袍》最为拿手,他饰赵匡胤。在“天作保来地作保”那段流水,嗓音充沛,一气呵成,眞使人听了过瘾。后面“孤王酒醉桃花宫”,他唱得委婉动听,昂扬有致。自高百岁离开富社,一直将近十年,这出戏就没有排在压轴子上唱过。后来,雷喜福给小四科李盛藻排出这出戏全本,这才恢复了当年高百岁演这出戏的旧观,可见高百岁演此戏的名贵了。

十三、念师门杨盛春入科

著名武生演员杨隆寿是小荣椿社创办人。早年,叶春善曾在小荣椿社学戏。离开小荣椿后,常是眷念师恩,时刻不忘。杨隆寿去世后,家业渐渐败落,叶春善便不时资助,尤其年节、师母寿日必去拜贺。1923年,见师傅孙子盛春已近10岁,收其入富连成科班盛字科学艺,叶春善就让其专工武生。由于班主器重和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杨盛春日后成为著名大武生。杨17岁满科后,仍留在富社效力。叶春善对杨盛春严格要求,不徇私情。盛春毕业出科后,有一次犯了社规,叶春善查问明白,将盛春从家中唤到学堂,重责20大板。可以看出叶对这个师侄爱之深,责之严了。

附:1958年8月21日杨盛春在北京演出《艳阳楼》后,回家宵夜尚未用完,心脏病突发,急送友谊医院,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45岁。杨去世后,家境困难。马连良提议,将在戏校学习尚未毕业的杨少春,招入北京京剧团,按杨盛春工资待遇发薪。谭、张、裘、赵均表示同意。此事,体现了老艺术家们的高尚情操。

十五、袁世海爱护李世芳

提起袁世海,他是梨园行最机灵的人物,他既久搭马连良的扶风社,后来又为梅兰芳配过《霸王别姬》,李少春组班,也自然少不了他的花脸,例如《野猪林》,鲁智深一角便非他莫属,北方戏剧同行都称他为“不倒翁”,却非虚语。

袁世海在科班时最爱护他师弟李世芳,平日嘘寒问暖,无微不至,鼓励李世芳每天听梅兰芳的话匣子。当时,没有电动唱片机,听唱片就得动手摇,而唱上三五分钟就得再摇一次,袁世海就成为李世芳摇留声的机器。


十七、富连成学员行三多


历年以来,富连成出科之学生以排行第三者为多,一般内行均呼之为“某三爷”,嗣后渐渐成为一种官称。外行朋友亦多效仿此称呼。由是,被称为三爷者乃比比皆是,不胜枚举。1、于连泉

即著名花旦演员小翠花。1900年8月21日出生,1967年逝世。

1912年,由其他科班加入富连成科班连字科。因替人扮演《三疑计》的丫鬟翠花,演得非常出色,萧长华就把剧中人的名字加上一个“筱”字,作为他的艺名“筱翠花”。他博采众家之长,以擅演花旦戏著称。于连泉,在家行三,乳名三立,行内称之为“于三爷”。

2、马连良

马连良,于1901年2月28日生于北京,1966年逝世。8岁入喜连成(后改富连成社)科班。马连良与其两堂兄统一排行,乳名三赏儿,自其成立扶风社后,为梨园界最有名的“马三爷”

3、方连元

京剧武旦。号颦卿,乳名奎儿;原籍江苏丹徒县人。早年入富连成科班,该社武旦教师徐天元见其相貌俏丽,身材伶俐,遂授以武旦各剧,能戏最多。连元行三,人称“方三爷”。

4、马富禄

一代名丑。七岁入“鸣盛和”习老旦,十岁经刘喜益介绍转入“富连成”科班富字科习艺。初排名连禄后改富禄。富禄行三,乳名三海,被人尊称为“马三爷”,犹在马连良之先。

5、孙盛文

著名花脸演员。1910年11月12日出生,武生孙毓堃堂弟。10岁时与弟孙盛武同入北京富连成社科班盛字科,学铜锤花脸,后因嗓败从教授萧长华学架子花脸。他勤奋好学刻苦研练,博采众长,锲而不舍,深受社长及教师们的青睐。孙盛文乳名阿三,人称“孙三爷”。

6、苏盛贵,

京剧老生。富连成元老教师苏雨卿公子,行三。在富连成社科班盛字科学习。同事均

钦其腹笥渊博,古道热肠尊称之为“苏三爷”。

7、陈盛泰

与苏盛贵同庚,行三,乳名三嘎子,入富连成学小生。父年早丧,事母至孝,品格高超,内外两行咸敬其为人,均称之为“陈三爷”。

8、叶盛章

叶盛章(1912-1966),京剧著名武丑演员。为叶春善之第三子。为富连成创始学戏。后转入富连成科班四科学生,工文武丑。1940年,自己挑梁成班,内行多以“叶三爷”称之,而其当时还未满30岁。

9、李盛藻

李盛藻(1912~1990),京剧著名老生演员。8岁入富连成科班学艺,为盛字科学员,习老生。得萧长华、雷喜福等指点,又随马连良、高庆奎等学艺,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在科班中已初露头角。内行尊称之为“李三爷”

10、贯盛习

著名京剧老生。武旦贯紫林之季子。7岁开始跟父亲练武工。后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和贯盛吉一起入了富连成科班。初学老旦,因有武功底子又改学老生。贯盛习艺宗余派,但同时也兼演高派戏、红生戏及武生戏。他嗓子宽亮,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内行呼之为“贯三爷”。

以上十位都是富连成出身而有相当成就的“三爷”


十八、望文生义排号九如


“三多九如”本来是我国传统祝福之词,所谓三多,便是多幅、多奢、多男子;九如呢?见于《诗经.小雅.天保篇》: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当然,这些都是善颂善檮的吉祥话。富连成凑巧,也是三多(行三的多),学生名字的“字”正巧有九个如。

学生入科后,都有萧长华先生起名。后来,学生们大了,请萧先生起个号,当作别字。萧先生便望文生义,先后为他们起了九个“如”字。

侯喜瑞,字蔼如,取“瑞蔼祥云”之义;马连昆字佩如;马连良字温如,萧先生说,夫子温良恭俭让,所以,我给他取了温如的号;马富禄字寿如,可称得上福(富)禄寿全(如);陈富芳,字锡如;孙盛辅,字松如;李盛薻,字翰如;叶盛兰,字芝如;哈元章,字文如;一共有九个“如”。


十九、班规严肃,绝不宽贷


富连成科班成功之处,在于班规严肃。叶春善对于学生,个个视同自己子弟。爱护之余,凡有触犯班规的,绝不宽贷。这里举出三件事来证明。

记得头科“喜”字班时代,有一次,武生康喜寿家中给他送来一双青布新鞋,康喜寿练完晨工,吃过中饭,预备上馆子的时候,换了家里为他做的这双新鞋,洋洋得意地准备排队出发。不想,被叶老板一眼看见,把康叫过来,问他这双鞋哪里来的?喜寿说是家里新做来的。叶老板说:“我这里衣帽袍褂甚至连袜子都供到了,又何止一双布鞋。你家里境况并非宽裕,万不会大老远给你送双布鞋来,必然是你向家里要,才会筹借给你做来,科班里样样供你,你学业未成,不能够挣钱养家,还要从家里勒索,你居心何忍?给我吧鞋脱下来!”叶老板又吩咐大徒弟武喜永,去到祖师龛前,请过“戒方”,要重责喜寿。喜永聪明机警,赶忙把叶老太太请过来给喜寿讲情。叶老板事母最孝,喜寿才脱过责打。当时,喜寿是武生戏主角,科班中台柱,而且再过三五个月就要出科,而叶老板执法如山,使所有生徒视为殷鉴。

第二件事是谭富英进科班习艺。当时只有十二岁,正当大冷天。奶奶心疼孙子,就让谭小培送一件旧皮袄给孩子挡挡寒气。叶春善见了谭小培十分客气,等到谭小培拿出皮袄说明来意,叶春善教训道,“老太太疼孙子,那是应该的,孩子既然送到我这来学戏,那就得按咱们这规矩。我们这里学生一律平等,从头上戴的,身上穿的,都有社里供给。既然老太太疼孙子,那就请她老人家给我这里的孩子,每人送一件皮袄,那么你的孩子也可以穿皮袄,不会冻着了。”谭小培听了无言可答,只得乖乖把皮袄带回去。此事谭富英常常提起,都说老社长执法如山,足为梨园楷模。

第三件事是高盛麟、裘盛戎两人出科前一天,晚上跳墙外出,看杨小楼、郝寿臣演出《连环套》。第二天,被叶社长查出,将二人叫到祖师堂,每人重责二十大板。然后,教训他们说:“今天你们要出科满师了,按说应当对你们客客气气,再说你们出去看戏,也不是什么坏事。可是,昨天晚上你们还没有出科,就得守科里规矩。越墙外出事犯了社规,所以刚才打你们。现在,我给你们烧香出科,希望你们今后好好做人,永远不要做犯规的事。”其事不久就流传出去,大家对叶春善,只有敬佩他正直无私,在梨园界是少有的。


二十、富连成出奇制胜


富连成边教学生边演出,演出票房也是维持办学的一笔收入。1915年,富连成在广和楼演出,附近戏园子和大小男女戏班很多。虽说那年月北京听戏人多,究竟禁不住各家戏院都有名伶好戏,互相牵扯,无论哪一家,若是没有特殊叫座能力,不能够笼络观众,在这种热烈竞争的局面下,根本就难以存在了。

有鉴于此,叶老板知道没有出奇制胜的方略,一定要被淘汰,便从戏价上入手。富连成一直维持较低票价,以廉价著称,这是第一制胜之道。

第二就是在戏码上讲究,始终能做到“规矩整齐”四个字。在一般外行看来,这四个字仿佛算不了什么,实际上确非易事。如果科班里本身规矩不严,绝对在戏台上讲不起规矩,既没有规矩,自然也就谈不上整齐了。

富连成从开场到大轴,每一出戏都是经过千锤百炼,排练纯熟,才肯派出上演。每戏初次登台,不但教这出戏的教师要站在上场门台帘后面监督,叶老板也是由始至终的站在下场门台帘后面看个仔细。如遇小错误,轻则申斥改善,重则鞭扑立施,责罚不贷,试想这样严格管训,学生们在台上谁敢敷衍了事,让观众看来感到不满意呢?

富连成一向以武戏整齐火炽为主,用以号召顾客的工具。在1915、1916两年,也正是集中精力排练武戏之时。其时头科学生侯喜瑞已然升为教师,深得叶老板器重。嘱咐他把当初姚(增禄)茹(莱卿)罗(燕臣)韩(乐卿)等老先生留下绝活,排演出来,给观众耳目一新,才能保持上座记录。喜瑞受命,便先给茹富兰说《战濮阳》,这出戏是茹莱卿给头科学生康喜寿排的,那时的侯喜瑞还不够唱曹操、韦典的资格,不过扮个曹将夏侯渊而已。但有心人是无所不注意的,他给茹富兰、韩富信说的对战那一场,完全是茹先生的路子,这就是康、赵受教茹先生时,他从旁偷观,等于亲炙。后来茹先生看了长孙这戏,深叹侯喜瑞得之于茹家,还诸于茹家,在戏班中言,不失为一个有心人了。

附:富连成的经验,值得今天的剧团借鉴和思考。


这家科班是京剧史上最有名的科班,也是存在时间最久的科班。1904年2月,富连成的前身喜连成成立,据说它是当时北京城内最大的京剧科班。

喜连成社址最初在琉璃厂西南园,又到宣武门外前铁厂,后搬到虎坊桥东。

喜连成初名喜连升,这家科班的东家是牛子厚,社长是京剧名角叶春善。最初喜连成社址设在了琉璃厂的西南园叶春善的宅内,叶春善收容了六个无家可归的孤儿,开始教戏。并以“喜”字为这六个弟子取名为:雷喜福、武喜永、赵喜魁、赵喜贞、陆喜明与陆喜才,世称“六大弟子”。随着科班的发展,社址又迁至宣武门外前铁厂。

1912年牛子厚将科班倒给沈仁山接办,改名“富连成”。1921年社址迁至虎坊桥。1935年由沈秀水接管,后因沈家破产抵债,叶春善病故后由其长子龙章继任社长,科班自负盈亏,1948年终因入不敷出,无力延办下去而宣告解散。

“喜连成”——“富连成”历时长达四十四年,是自清咸丰、同治以来,延续时间最长、组织规模最大、培养人材最多的科班。先后培养出喜、连、富、盛、世、元、韵七科,共700余人。

富连成社搬到虎坊桥东已是1921年了,我们现在所见许多留存下来的富连成社址的照片,都是在虎坊桥社址时拍摄的。1934年,富连成社东家沈家出现经济问题,富连成社受到牵连财产被查封,而此时社长叶春善身患重病,不久就去世了。沈家衰落,已经无力支持富连成社,此时富连成社便由叶家苦苦支撑直到1948年。随着富连成社“高层”的变动,富连成社的一部分科班搬到了虎坊桥纪晓岚故居,那是1936年。在纪晓岚故居这段日子,富连成社亦培养了许多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据说著名京剧艺术家谭元寿先生就是富连成社在纪晓岚故居时培养的学生。

纪晓岚故居在珠市口西大街241号,即现在的晋阳饭庄,现存两进四合院,纪晓岚在此写下了著名的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后纪晓岚故居单独从晋阳饭庄辟出,供游人参观。纪晓岚故居原为清威信公、大将军岳钟琪的旧宅,后为纪晓岚所有。19世纪30年代,梅兰芳、余叔岩等人在此成立北京国剧学会,一时名人荟萃。1958年改为晋阳饭庄。

富连成社学生学习非常辛苦,学生每天学戏、演戏的时间有16个小时之多。社里规定学生们每天6点起床,漱洗完毕,就要开始练功。文行主要是吊嗓子学戏,武行练习武功。上午10点吃早饭,11点就要到戏园演出,一天要演八九出戏,要到下午6点,才能演完戏回到社里。学生们回社后稍事休息,即吃晚饭,饭后仍分文武两行用功,学戏,晚10点就寝。一年365天,除年底封箱后休息几天外,天天如此。

富连成科班主要在广和楼演出,每天学生们吃完早饭后,就要去演出,那时学生按身材高矮,排成一单行队伍,在管事人带领下自社址步行至广和楼。在富连成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去广和楼演出,学生们必须走珠市口大街到广和楼。富连成的学生去广和楼,可以走陕西巷或是走石头胡同经铁树斜街、大栅栏西街、大栅栏街到广和楼。陕西巷不言自明,这是北京的“八大胡同”之一,是风月场所,叶春善非常看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因此他坚决不让学生受到任何的不良影响。而走珠市口大街这条路线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与风月场所的接触,可谓用心良苦。

最忌:后台不得坐箱口。大衣箱上不准睡觉。箱案不得坐人。不得两脚磕箱。上玉带不得白虎。后台不准幌旗。加官、财神、喜神,各脸不得仰面,戴脸不准照镜说话。戴王帽遇草王盔不得同箱并坐。扮关公、神佛角色须净身。后台不得张伞,不准奕棋,不准合掌等。

谭鑫培,1847年生,湖北江夏(今武昌)人。幼在京习艺于金奎科班,初演武生兼武丑,后改老生。后加入喜连成,发展了京剧老生的表演艺术,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唱腔悠扬婉转,世称“谭派”。1900年前后,成为京剧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风靡一时。有“小叫天”之称,故谭鑫培艺名一度为“小叫天”。1917年逝世。


喜(富)连成社创办于1904年,在44年的时间里,富连成造就了七科半学生,是京剧史上历史最长、规模最大、造就人才最多,对我国影响最大的京剧科班,它改变了传统的口授传艺方法,实现了京剧教学的突破性变革,为京剧艺术的继承、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富连成科班共培养了“喜”、“连”、“富”、“盛”、“世”、“元”、“韵”、“庆”七科半700多名京剧学生,其中雷喜福、侯喜瑞、马连良、于连泉、筱翠花、马富禄、谭富英、叶盛兰、萧盛萱、孙盛武、袁世海、李世芳、毛世来、江世玉、艾世菊、谭元寿、茹元俊、冀韵兰、夏韵龙、叶庆先等均为京剧名家,他们中不少人又传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

  1903年由吉林商人牛子厚出资、京剧演员叶春善筹办,于1904年在北京正式成立,初名喜连升(牛家总号名“源升庆”),后改喜连成。牛子厚为班主,叶春善任社长,谭鑫培名誉社长。1912年夏,因业务不振,牛子厚倒让给沈姓接办,改名富连成,沈仁山、沈秀水先后任班主,仍由叶春善掌理。后沈因破产亏累,退出。1935年叶春善去世,由其长子叶龙章继任社长。至1948年,无力延续下去,第八科庆字辈学生刚刚入科,即告停办。   

   富连成社招收学生没有定期,只收男生,随到随考,入学年龄为6~11岁,坐科年限一般为7年。训练方法为口传心授,从形体基本功开始,然后按学生气质、性情、嗓音、扮相、体态等不同条件,划归不同行当,文武兼学,要求极严。在喜、连、富、盛、世五科学生中,产生了好几位流派创始人和许多京剧艺术家,连梅兰芳、周信芳也曾带艺到富连成“进修”;在元、韵两科和半个庆字科中,也出现了一些京剧艺术家。

富连成总名单 :  

 1、喜字班  

 赵喜贞 武喜永 陆喜明 陆喜才 雷喜福 赵喜魁 李喜泉 康喜寿吴喜年 阎喜林 李喜龙 王喜利 陈喜光 张喜虹 陈喜山 郝喜桐 金喜棠 何喜春 陈喜兴 刘喜益 张喜海 梁喜华 彭喜泰 时喜文 裴喜莱 应喜芝 周喜如 高喜玉 李喜年 金喜武 管喜森 李喜安 周喜增 侯喜瑞 钟喜玖 穆喜忠 武喜贵 迟喜珠 牛喜明 王喜秀 马喜连 郭喜庆 刘喜升 武喜长 曲喜源 郝喜伦 张喜良 谢喜银 吴喜昆 张喜广 田喜丰 张喜汶 王喜沅 王喜翠 彭喜凤 张喜和 律喜云 梁喜祥 王喜乐 张喜公 钱喜卿 张喜恒 张喜槐 王喜顺 段喜盛 耿喜斌 陈喜荣 李喜兰 徐喜延 王喜禄 李喜楼 陈喜德 梁喜方   

   自1906年始相继带艺入科学戏并参加演出之学员  

   梅兰芳 周信芳 曹小凤 姚佩兰 小十三旦 水上漂李春林 贯大元  葫芦红 王灵童 高百岁 林树森  赵松樵(九龄童)等  

   2、连字班   

    高连甲 马连昆 赵连城 骆连翔 马连良 赵连升 宴连功 刘连荣 韩连宴 张连洲 杨连森 何连涛 钟连鸣 唐连诗 张连崧 方连元 王连阔 姜连彩 于连沛 曹连孝 常连惠 高连登 宝连和 陈连胜 徐连仲 王连奎 张连福 罗连云 诸连顺 常连安 常连贵 李连双 刘连湘 程连喜 萧连芳 苏连汉 高连第 姚连增 李连英 陈连清 常连琛 金连寿 于连泉 王连平 梁连柱 崇连卿 郭连颐 金连玉 高连峰 冯连恩 于连仙 杨连禄 张连庭 陈连虹 廉连颇 英连杰 高连海 郝连桐 白连科 张连林 赵连华张连芬 王连浦 殷连瑞 李连贞 周连钟 张连宝   

    3、富字班  

   沈富贵 邱富棠 耿富斌 杨富茂 李富秋王富祥 程富云 傅富明 白富爵 杜富隆 有富珠 刘富轩 宋富寿 方富之 贾富通 张富相 赵富台 陈富涛 李富臣 阎富林 荣富华 盛富增 王富鼎李富珍 苏富恩 段富寰 庆富余 马富禄 赵富荣 陈富瑞 陈富康 樊富顺 孙富德 张富农 翟富仙 青富如 曹富勋 茹富兰 张富举 尚富霞 高富远 刘富诗 翟富夔 奎富光 谭富英 杨富业 龚富洪 董富庆 青富秀 宝富和 韩富信 赵富春 张富芬 高富山 高富权 高富旭 陈富芳 陆富安 英富汉 李富阔 冯富润 茹富蕙 范富喜 钱富川 唐富尧 何富清 宋富亭 张富良 叶富和 刘富溪 冯富笙 张富藻 刘富玉 寿富耆 吴富琴 张富有 高富厚 董富村 李富万 张富盛 李富斋 董富连 杜富兴  那富荫 李富仁 傅富国 程富存 董富森 王富涌 罗富声 白富年 姚富才 张富利 张富深 苏富宪 存富珠     

   1915年左右带艺入科学员名单  

   李荣升 宋春生 明月英(女) 小菊花 赵松樵等   

   4、盛字班   

   李盛斌 苏盛彻 李盛佐 王盛海 孙盛芝 刘盛通 李盛国 贯盛吉 黄盛仲 罗盛公 罗盛才 徐盛安 高盛虹 方盛臣 孙盛芳 李盛成 孙盛辅 孙盛章 李盛佑 萧盛瑞 赵盛湘 刘盛道 张盛侯 许盛奎 贯盛习 罗盛远 黄盛涌 周盛铭 张盛利 朱盛业 朱盛祥 赵盛璧 叶盛茂 孙盛文 冯盛洪 穆盛楼 刘盛常 萧盛萱 殷盛勤 郝盛群 陈盛德 朱盛陶 孙盛云 鲍盛启 林盛竹王盛和 叶盛兰 孙盛武 冯盛泉 陈盛泰 韩盛岫 刘盛莲 何盛清 薛盛忠  邱盛月 海盛阔 侯盛伯  裘盛戎 戴盛来 钱盛川 王盛意 李盛荫 朱盛龄 张盛禄 董盛士 郑盛厚 魏盛有 张盛余 吴盛宝 邱盛华 杨盛春 毛盛荣 马盛勋 董盛村 苏盛贵 李盛藻 谭盛英 浦盛文 韩盛信 徐盛昌 钰盛玺 张盛有 吴盛恩 陈盛霞 李盛泉 杨盛清 马盛雄 全盛福 苏盛轼 陈盛荪 王盛芝 冯盛和 刘盛仁徐盛达 关盛明 杨盛梓 吴盛珠 赵盛台 朱盛富翟盛庆 高盛麟 朱盛泉 苏盛琴 杨盛继 吴盛修 许盛玉 许盛仙 董盛平 艾盛蒲 李盛秋 马盛龙 于盛笼 仲盛珍 董盛喜 陈盛菊 景盛广  南盛山 王盛涛 张盛亭 罗盛才  

   5、世字班   

    傅世兰 袁世海 罗世鸣 高世寿 陈世鼎 张世桐 李世奇 冯世宁 李世有 张世谦 徐世和 刘世恒 徐世光 傅世云 朱世富 叶世长 刘世长刘世臣 袁世泉 华世丽  江世玉 朱世良 张世万 耿世忠 刘世勋 马世昭  陆世聚 陈世锋 何世通 朱世有 班世超 徐世亮 李世香 艾世菊 张世宗 刘世联  方世铸 李世祥 马世禄 贾世珍 吴世甫 朱世魁 李世源 耿世华 姚世茹 李世瑞 苏世詹 郭世仪 王世袭 屈世远 虞世仁 贾世福 程世杰 张世年 苏世武 王世玺 罗世汉 阎世善 鲍世平 柏世顺 李世斌 苏世卿 徐世延 沙世鑫 韩世植 张世惟 陈世权 郭世恩 王世纲 时世宝 赵世璞 鲍世希 张世本 苏世文 赵世汉 刘世厚 江世升 殷世增 刘世昆 邱世沛 李世庆 罗世宏 迟世恭 詹世辅 陈世峰 张世侯 王世祥 谢世安 郭世芬 李世信 张世孝 叶世茂 赵世德 薛世龄 谭世英 杨世群  张世深 杨世椿 曹世嘉 郭世钧 王世霞 曹世才 王世续 张世蓬 费世威 刘世庭 陈世佐 石世三 金世贵 袁世涌 张世成 高世泰 李世霖 李世章 裘世戎 金世澄 迟世敬 赵世璧 沈世佑 沈世启 阎世喜 李世芳 马世啸 艾世菊 陈世宽 朱世业 刘世坤 阎世乐 徐世彩 徐世辛 诸世禧 谭世润 朱世木 于世文 王世栋 李世润 罗世保 费世延 苏世明 曹世才 肖世佑 陈世鼐   

   6、元字班   

   刘元彤 黄元庆 茹元俊 谭元寿 白元杰 黄元忠吴元发 徐元珊 李元瑞 白元鸣 尚元茂赵元湘 曹元弟 殷元贵 殷元和 刘元汉 阎元靖 杨元才 张元智 蒋元荣 马元麒 马元禄 孙元增 娄元廷 张元尚 张元秋 哈元璋 刘元敏 李元玉陈元昌 陈元碧  孙元彬 孙元波 张元礼 刘元凯 刘元鹏 张元奎 范元濂 芦元仁 芦元义 王元芝 李元宸 庹元长 王元信 王元纲 王元禧 杨元勋 王元锡 张元珍 樊元吉 刘元太 李元年 高元峰 高元阜 周元伯 刘元亨 余元龙 李元盛 孟元伟 刑元令 李元睦 高元升 于元海 郭元汾 李元芳 李元功 罗元昆 姚元秀 茹元蕙 高元虹 马元亮 慈元善 钱元通 杜元田 马元亮 雷元硕 王元清 王元赞 王元英 王元礼 庆元祥 于元海   

   7、韵字班  

   冀韵兰 张韵啸 凌韵霄 徐韵昌 高韵升 夏韵龙 贾韵隆 关韵华 韩韵杰 钳韵宏 郭韵申 张韵斌 曹韵清 乔韵如 朱韵德 翟韵奎 甄韵福 张韵增 刘韵成 陈韵曾 陶韵林 扎韵祥 苏韵衡 高韵芬 王韵通 王韵达 刘韵亭 常韵久 赵韵甫 王韵虎 郭韵和 赵韵秋 郭韵恩 郭韵华 赵韵莲 张韵山 郭韵蓉 周韵芳 关韵文 关韵武 刘韵虹 夏韵寿 李韵章 张韵良 邵韵明 谭韵寿 贾韵兴 李韵铭 白韵涛 阎韵喜 李韵达 萧韵田 茹韵英 郭韵桐 关韵贤 刘韵荣 陈韵永 张韵涌 吴韵英

   富连成训词

  传于我辈门人,诸生须当敬听:   

   自古人生于世,须有一计之能。   

   我辈既务斯业,便当专心用功。  

   以后名扬四海,根据即在年轻。   

   何况尔诸小子,都非蠢笨愚蒙;   

   并且所授功课,又非勉强而行?   

   此刻不务正业,将来老大无成,

  若听外人煽惑,终久荒废一生!   

   尔等父母兄弟,谁不盼尔成名?

  况值讲求自立,正是寰宇竞争。

  至于交结朋友,亦在五伦之中,

  皆因尔等年幼,哪知世路难生!

  交友稍不慎重,狐群狗党相迎,

  渐渐吃喝嫖赌,以至无恶不生:

  文的嗓音一坏,武的功夫一扔,

  彼时若呼朋友,一个也不应声!

  自己名誉失败,方觉惭愧难容。

  若到那般时候,后悔也是不成。

  并有忠言几句,门人务必遵行,

  说破其中利害,望尔日上蒸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