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弓戏

来自戏曲百科

含弓戏是安徽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安徽含山、和县、居巢、无为、当涂、芜湖等地。因发源于含山,源为由盲艺人操弓拉二胡卖唱的滩簧,故称“含弓”。

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含山一带有一些演唱曲艺滩簧的盲艺人。他们三五人一队,卖唱于街头苍尾、茶坊酒肆,曲目有《李玉莲卖大布》《孟姜妇女送寒衣》《王祥卧冰》《卖油郎独占花魁》等。后盲艺人黄应龙、江凤英等以这些民歌、小调为曲调,使听者感到新颖别致,影响逐步扩大,学艺者渐众,金少春、袁小芝、晕道海、黄秀珍等均是一起者。他们编演了《安安送米》《王智贞描容》,以及《白蛇传》中的《游湖》《赏午》《水漫》《合钵》《祭塔》等小戏和折子戏,称为“含弓戏”,唱腔音乐上则更多地吸收各种民歌小调于滩簧之中。

含弓戏重唱不重白,唱词以七、十字句为主。其剧本保存较多说唱艺术的痕迹。如《赏午》中,许仙辞别白娘子下河沿去看龙舟赛时,即以第三者口吻唱出“沿河两岸人如潮,五色龙舟赛夺标。……不表许仙在舟看。再表高楼妖姣姣。”通常每折结束时,场上人物也以第三者口吻合唱两唱词作结束语。如《合钵》的结尾是“生离死别千秋恨,雷峰不倒恨难平”,《刘二姑吵嫁》的结尾是“百年难遇罕见事,好事多磨险受糟”等。

含弓戏的曲调分大曲和套曲两部分(已记录共有七十二种)。以大曲为主调,是在民歌基础上吸收了昆曲、徽调的某些曲牌和板式,加工演化而成为具有表叙功能的成套唱腔。分引子、过门、原板、垛板、数板、导板、叫板、哭调、尾声等板式。原板、垛板、数板,适宜于抒发角色内心活动,大段抒唱,可快可慢。导板是一种紧打慢唱的曲调,在人物悲愤激昂或极度紧张时使用。哭调、叫板等是将日常生活中的哭、叫声加以提炼而成的唱腔,色彩浓厚,风格独特。